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城市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正日益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找出产生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探讨防止和减少我国城市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是维护和促进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民众较为广泛,处理难度逐渐加大,已经成为影响广西社会管理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因此针对广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解决广西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解决路途,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兴桂的总体目标,促进广西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农民利益矛盾的一种反映。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以达到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一个具体、直观的认识,从而为有效预防和解决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6,(4):72-75
群体性公共突发事件是社会转型期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2014年9月初,由于邢台道达尔加油站油品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车辆受损,导致以车主维权为特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事件爆发后,政府、企业积极应对,赔偿到位,危机化解。分析此次公共突发事件,企业社会责任担当问题已经成为预防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站在民生高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加大企业自身的责任机制建设,也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建设和监督,以期以民生为导向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发挥,共享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当前日益频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考虑的重大现实问题。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转型期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从源头上杜绝其发生,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纠正收入分配不均;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机制,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增强民众法制观念;构建理性化的社会沟通系统和社会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引发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变性、复杂性等特点。许多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可控、可防的,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工作。要构建预防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如果应对及时,处置得当,就可能化解危机,平息事态,维护学校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深层动因十分复杂,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从社会代价支付与补偿机制缺失、体制转轨过程中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不公、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不畅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8.
宗族、乡村基层的行政力量、基层派出所、基层法院构成了乡民社会纠纷调处的基本结构。这种调处结构在很多时候形成了一种调处网络,乡村民众的利益纠纷往往需要这种网络调处机制才能进行有效调处。在这种网络之上,还包括中国行政体制中的各层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尽管这些政府力量干预的纠纷往往是所谓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但其仍然构成乡民社会利益调处的重要机制。这种涵盖多层政府行政力量的综合干预在乡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岩兜村改革开放以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多目标化、多层次性特征,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处中也呈现越级干预特点。应对乡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该整合多层次调处力量,优化调处机制,更要在现有调处机制之外求解,以维护乡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出现转型和多元化趋势,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影响,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安全稳定.高校应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治理等机制,建立大学生群体性危机预警系统,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类人们无法预知的特殊事件,此类事件的爆发对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其博弈论上的必然性,而对这类事件进行干预,改变参与人所持有的信息,进而最终能够消除此类事件也具有必然性。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潮,说明公众能否获取正确信息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学观转为社会思维,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在发展观探讨中,揭示出社会发展的一些深沉问题,也显现出思想方法上的某些非理性偏差。因此,对判识发展问题所必需的科学理性精神,仍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弱势群体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中。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经济体制转轨而出现的,我们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包括非赢利组织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社会支持与保护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解决新世纪“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和途径。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困扰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造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关,从城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认为城镇化可以拓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空间,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还是一个理论难题.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视域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发现,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要具体地、历史地看待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效率与公平,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从属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但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现象的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也要清醒认识到过大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主体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背离是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来自于传统道德的影响,有社会转型期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对这一问题的矫正可以从对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社会道德规范内容的改革、道德主体性的引导等方向着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入发展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转换社会冲突逐渐增加,并显示出复杂化、多样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的社会冲突表现为利益冲突、城乡冲突和阶层冲突。社会冲突的成因主要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城乡二元化结构和社会阶层多样化。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非对抗性,社会冲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提高公民有序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和调控功能等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而中国农民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其根源在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直偏离了农民的需要和农民的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更为深刻的人的问题。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较为公正的社会制度安排,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农民就业结构也在发生质变,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解决今后的就业、生存、发展问题将成为矛盾的焦点,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已成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