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金词北派风格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词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为词史提供了审美范型上的北派风格。禀有北方文化因子、沾溉于北方文学清新劲健、自然率性的美学传统、外化于创作主体尚气任侠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以及制约于商业发展水平、音乐文化流行状况等时代社会因素的特殊性———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金词的北派风格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2.
今天,油画已经更多地向地域性快速演进.地域性的油画题材已经产生和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地域性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已经是画家不得不考虑的绘画主题.在地域性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北方的油画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就从入画的自然地貌和北方独特的文化因素对北方油画创作的影响出发,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进一步阐述北方的地域性文化对北方的油画题材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自身表现出作为亚洲内陆北方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民族的艺术文化在教育舜口传播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更形象地折射出一种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以及自我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不自然转型的独特历程.这不是个别部族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狩猎——游牧文明在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性 ,国内外具有了研究文学与文化地缘性的丰富资料。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它认为 ,文学艺术的地方特色实际是地缘文化特色 ,其成因一是地域的物质环境 ,这是以南方和北方为主导、包括东部与西部、山区和水乡多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复合因素 ;二是地域的社会结构 ,包括发展变化的时代生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总体规律两层面。地缘文化特色表现为地缘文化精神 ,其表层结构是多有历史沿革的精神价值体系 ,深层结构是历史积淀而成的固定心态。文艺要揭示地缘文化精神 ,必须穿越表层 ,开掘地域文化深层的固定心态。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看法上 ,历来都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之争。其实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体两面 ,没有它们的矛盾互动 ,就不会有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本文以为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两种文化精神都较全面而典型地贯彻在《诗经》中了。作为前者的体现是全民性的本真日常自然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科学精神 ,而作为后者的体现则是平民的自然 ,以及由平民的自然所孕育生成的《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赋、比、兴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22-23,11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7.
六朝江南文化的发展,对于同时期北方社会共识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江南的认知上,鲜卑贵族与北方汉族士大夫始终存在着差异,但北魏初期的认知差异是因胡汉文化异质引发的,孝文帝时期则是由南北文化不同评价造成的。北魏后期胡汉文化共识的形成正是基于孝文帝所创造的文化语境——以江南"华风"为北方社会的精神标尺。北方文化趋同于江南的结果,是北方社会中华意识的彰显。然而这种中华意识又是以超越江南、创造新的文化为指向,是开创隋唐盛世的观念先导。  相似文献   

8.
张景明教授所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以北方游牧民族食生产和食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填补了饮食文化领域专题研究的空白。饮食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涉及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从其内涵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以民族学的视野,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支织、从而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社会因素出发,本文试从空间性质的地域因素入手,或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11.
由于驯鹿鄂温克人能世代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追随驯鹿,从未离开过森林,也从未离开过自然,与外界接触较少,受到外来的文化影响不大,因此,较完整地保存着极其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保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地展示了北方森林民族古朴、纯真、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思维规则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甘孜旅游发展必须打造文化内涵。文学是文化的核心。甘孜旅游文学的特点是散逸民间,与佛教人物、宗教生活相联系,与自然景物和社会精神生活紧密联系。甘孜旅游文学的整理开发有助于推广藏族文化,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精神内涵,进一步美化自然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羌族生命礼仪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个体生命表层物态形式与深层精神心态内外统一性的桥梁,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实现生命教育的一种持久有效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以各种内隐外显的仪式活动体现和延续族群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启迪着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精神的思考,牵引出羌族人对自然生命转变为社会生命,再转化为精神生命之人生历程的的生命大智慧。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德性是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德性的集中体现.文化德性的价值及其实现体现在文化与人、社会和自然三个价值关系方面.文化应该承担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南岳衡山山水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尤以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和山水景观最具特色。南岳衡山不仅山水文化实体丰富多奇,而且其山水精神绚丽深邃,特别是崇拜自然精神、崇奉神仙精神和民族精神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及牧歌,人们会自然联想到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其抒情的世俗歌曲有别于教堂内的宗教歌曲,又或许联想到我国北方内蒙古、新疆地区草原游牧民族流传的长调音乐。然现今聚集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地区的羌族人民,是几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其文化内涵不仅具有中原农耕文化特征,且游牧民族文化形态共存,本文着眼于羌族劳动歌曲之牧歌形态,研究羌族二声部牧歌音乐本体特征与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文化判断力的内涵及文化判断力培养的重要性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包括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信仰、道德、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谋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  相似文献   

18.
萨满教在北方原住民中的普遍存在,归结起来可以融为一种萨满现象或萨满文化,但作为每个信奉的族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它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体系和过程.萨满它之所以能持久地为族人所接受、信奉,是因为它没有人为宗教那种消极的禁欲主义、来世主义,它更多地是表现初民的原始平等思想和人本主义,为人除魔祛病、祈求丰收、祭祀祖先,都表现了对人性的张杨和同自然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希腊古典文明的基本文化精神,奠立了科学理性这一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理性精神进行阐释,体现了古希腊民族热爱智慧的求知精神,深究了自然万物的根源以及普遍本性,确立了人作为理性主体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追寻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古希腊文化的共生共存形态,蕴含着古希腊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在楚辞研究史上,不少文人学者不同程度地用北方中原儒家经典诠释、注解、附会屈原及其作品,认为屈原及其作品是受儒家的影响,片面强调屈骚之理性精神是屈原北学中原文化的结果。这一研讨方法已凝固为一种思维定势,困惑着当代楚辞研究。从潜在于史料文献表象下的华夏血缘谱系审度,南方荆楚文化系统和北方中原文化系统是作为地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