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人文学界有“东夏西刘”之美称,“东夏”是指美国东海岸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学者夏志清,“西刘”是指美国西海岸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学者刘若愚。刘若愚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把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20世纪欧美文论整合起来的语际批评家,是一位在欧美学界和汉语学界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优秀学者。刘若愚不止是用英语讲述中国诗学的“语际批评家”(interlingual critic),他更想成为把中国传统诗学与20世纪欧美文学理论综合起来而自成一家之言的“语际理论家”(interlingual theorist)。  相似文献   
2.
五现代性叙事的断裂再现了德·塞尔多(DeCerteau)一个著名的描述 :所有历史图表都是从没有传统的地方开始的 ,为了有一个开端 ,所有的历史必须遭遇断裂。[1 ] 因为现代性的出现———作为开端和新生事物现代性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没有传统”的范式变成了殖民地的领域。这一现象意味着 ,在一种二重的意义中 ,殖民地领域是未知的领域或真空的领域 ,这个真空或荒蛮的土地其历史必须是被开始的 ,它的档案必须是被填写的 ,它未来的发展必须是遮护在现代性中的。但是 ,殖民地领域也象征着东方的专制暴君时代 ,由于西方的定义和东…  相似文献   
3.
比较视域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理上说明比较诗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就是为了把比较诗学研究主体的诠释眼光——比较视域突显出来,以区分于国别文论研究。比较视域作为一种诠释的态度在价值的判断中所遭遇的客体,就是把东西方诗学的互文性置放在凡毕尔所言说的东方文学理论组与西方文学理论组在“T”的场域所形成的“交集”中。无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东西方文论的互文与交集中整合共通性理论的诠释态度,而正是这种诠释态度把比较诗学与国别文论在研究的眼光上界分开来。  相似文献   
4.
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 ,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 ,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 ,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玄学语境下的江州经学与陶渊明诗学的悲剧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在42岁以前深受江州经学的影响,其后开始转向道家的玄学,承揽了老庄的隐逸精神,在极端的贫病和困顿中“赌”一种人格的圣洁。他的诗文创作体现了其人格深层中的经学与玄学的冲突及儒家诗学与道家诗学的冲突,在其隐循的背后遮掩着中国古典诗学史上最深刻、最惊怖的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最高文化血缘先祖,并非炎、黄二帝,而是作为部落集群的少典氏和有氏。把一个民族的最高文化血缘世系追溯到作为集体人格的血缘先祖,比追溯到作为个体人格的血缘先祖更为科学。华夏初民把原始的先祖血缘崇拜感投注于炎、黄时,并非是为了单纯地追求民族的“绝对纯血缘”,而是力图借先祖图腾的文化向心力宏扬华夏的民族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今天我们高扬“炎黄子孙”,仍是一种文化血缘先祖崇拜意识,仍有增强民族内聚力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学术界各家学者对中国古典美学四大思潮不乏精采的论述。但是,我认为各家学者对四大美学思潮之一的屈原美思想之界定是不成功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家学者都基于同一个先验的、静止的理论框架中进行求同思维,在同一个封闭的理论圈中作文章,因而产生了错误推论的同频共振现象,使屈原美学思想的界定坠入了一个固定的、令人困惑的模式之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隐喻,这个被语言所命名的此在世界就是隐喻的世界,人类语言的思维在本质上就是彻底的隐喻式思维。如果简约地把德里达界定的关于隐喻的基本品质浓缩为是以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之间的相似,即以一个符号指明另一个符号,那么,这就是语言自身的基本品质。柏拉图的诗学理论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讨论了“逻各斯”的“向日式隐喻”,德里达把形而上学形象地隐喻为“白色神话”。诗及诗学的隐喻最终还是在哲学那里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把自己交给了哲学。毫无疑问,隐喻是修辞术,但是,修辞术的路径绝不是仅仅通向诗的世界为审美而装饰艺术的感性体验,其更铺向哲学的空间成为智者追寻真理、建立道德人格修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杨乃乔编者按本文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当代文艺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美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引进和借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文艺理论、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繁荣,但由于缺少冷静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