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1997年—2014年中国204个城市科技研发效率,分析其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特点,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各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科技研发效率较低,样本期间发生剧烈波动而缓慢上升;城市科技研发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逐渐增强,高效率区域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带,低效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的城市科技研发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十大城市群的科技研发效率最高的是山东半岛,最低的是辽中南;产业结构对城市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分别对城市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负向、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正逐步由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出口拉动等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我国需要抓紧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难点问题,以及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下进一步优化创新链、产业链空间协同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和科学布局。文章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差异日益扩大的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发现我国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型产业布局在国土空间上存在错位,创新链内部链条衔接不够紧密,部分产业链资源调配距离长、链条短,以及西部地区难以完全承接融入东部产业链。针对这些特征与问题,文章提出了“抓两头、放中间”的总体布局策略,力求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空间协同配置引导全国经济空间发展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3.
各类区域创新系统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差异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创新系统按照创新能力和所处区位的不同进行了两种不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别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的差异化。对不同创新能力地区科技经费投资差异化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不同的地区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基本相同,不存在差异化。而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差异化的研究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存在差异化,其中西部地区政府投入较高和企业投入较低是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经费投资来源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3—2020年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创新能力的两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研究结论为新时代促进区域创新空间优化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融合SBM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共同前沿函数法以及DEA视窗分析模型构建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评价的组合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并在对评价结果进行纵横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绝对β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横向看,无论是MEGIE还是GEGIE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且大部分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从纵向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MEGIE和GEGIE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三大区域内部具有不同的分异特征。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误差项之间的交互效应,区域的MEGIE和GEGIE都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且在三大区域内部均存在着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5—2014年面板数据为例,建立两者耦合协调模型,并从时空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率先进入优质协调,区域整体跨越5个等级;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处于劣势。随后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空间外溢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数据,采用截面加权法和似不相关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受空间外溢影响而削弱,同时创新呈现显著的外溢效应,农村人力资本能有效调节区域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2)东部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中、西部地区偏小,但外溢效应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出现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东部更具备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空间外溢的条件;另外,东、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反映了农村人力资本呈边际报酬递增的规律,以及东、中部地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该结论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基于2007年—2017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全要素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双向促进关系,相互促进效果较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通过发挥自我增强机制的提升作用,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相互促进效应,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金丹 《软科学》2012,26(9):89-94
运用我国各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民间组织密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中西部强于东部,而社会信任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是东部强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9-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较大,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影响较小;东部地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受企业研发投入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受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影响较大。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翔  邓峰 《科研管理》2019,40(3):84-94
本文基于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多种空间计量技术以及面板门槛技术,探讨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空间关联是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2)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不同,前者对经济增长始终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而后者对经济增长则呈负向影响。二者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化解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负效应;(3)进一步的门槛效应分析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均存在门槛,只有当二者相互匹配、协同发展时,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社宾模型研究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员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讨金融发展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 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创新人员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直接效应,但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抑制作用;金融发展能够正向调节创新人员集聚、创新资本集聚与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创新要素集聚和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无明显调节作用;劳动力供给、城镇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均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人才要素本身,更取决于其与其他技术、经济、制度等要素资源条件的匹配状况。基于此逻辑,以技术效率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按一定属性将人才进行分类,利用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02-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探讨人才的要素资源匹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才的要素资源匹配扭曲确实存在并且能够解释技术效率损失的原因;(2)R&D人才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学历人才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3)学历人才和R&D人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要素资源匹配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地区匹配、结构互补、产业匹配、部门匹配在各区域对技术效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不同。据此,在引进培育人才的同时,更需要打造良好的市场、产业和制度环境,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生产或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匹配,此外也要兼顾区域间人才要素资源配置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从创新价值链视角(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转化创新三阶段)分析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空间非均衡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省域知识创新和产品转化创新活动的空间非均衡程度逐渐改善,而科研创新活动水平则呈现出"马太效应"和"发散趋势";(2)八大区域在科研创新和产品转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空间非均衡程度基本一致;(3)地区间差异是三类创新活动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区域间非均衡贡献程度随着创新价值链阶段上升不断提高;(4)三类创新活动都存在条件β收敛,在校大学生人数、市场化水平对知识创新水平增长有显著正影响,人均GDP对科研创新水平增长有显著正影响,人均GDP和市场化水平对产品转化创新水平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和城市群的视角,以2013—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首先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在持续提升,绿色创新是改善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关键;其次在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空间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明凤  姚栋梅 《科研管理》2022,43(4):149-157
    创新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研究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和研发要素流动量,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不同研发要素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效率整体在不断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创新效率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R&D人员流入会直接促进本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流出会减弱区域创新效率,R&D人员流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创新效率效果显著;R&D资本流入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其流出会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综合削弱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玉山  陆远权  王拓 《科研管理》2021,42(11):62-70
中国各地区的金融扭曲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本文在重新构造并测算金融扭曲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固定效应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金融扭曲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金融扭曲显著抑制了地区技术创新,且该抑制效应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逐渐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扭曲的技术创新抑制作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溢出效应。考虑不同模型可能的内生稳健性后,结论依然成立。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技术产业升级和促进区际资源互补与共享,皆是规避金融扭曲抑制作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研发创新、经济转化两个阶段。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两阶段的创新发展效率,并将其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两阶段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均逐步增强,但研发创新阶段的网络稳定性趋于下降,而经济转化阶段的网络稳定性趋于上升;②创新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东部以及内陆部分省份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③创新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出和净受益四个板块,区域创新发展的动能传递具有明显梯度特征;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地理位置的邻接有助于增强两阶段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仅对经济转化阶段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稳定跨过“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动力。基于中国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分阶段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及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自主创新最为显著。(2)三种技术创新是否可以提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增速作用逐渐减缓。(3)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速的作用受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既定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投入越多,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经济效应越小。(4)我国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各产业通过逐步提高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承载吸收能力,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