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凯恩》是最早的现代电影。它以含而不露的艺术笔法,将现代社会问题提升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以有力的影像造型,展现出资本与人性不可调和的对立,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权力欲与占有欲造成的人的异化。影片首创了“多视角”的主观叙事格局,首创了“性格悬念”。影片还塑造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巨大的隐喻形象──凯恩,使凯恩成为一个国家(美国)一个时代(30年代)的缩影。影片对景深镜头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触发了巴赞于50年代提出“长镜头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点,从本能需求和社会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这两个层面,剖析了小说主人公曹七巧人在“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冲撞下,在“爱欲”与“死欲”的争斗中,其人性逐渐走向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性合于道":《淮南子》人性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为人之本真。《淮南子》人性论兼采儒墨阴阳之迹,却以“道”为归,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本体论的高度确立了“清净恬愉”的人性本质,又在生活世界里发现了“欲性相害”的人性异化,最后实现了存在论状态上的“遗物反己”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5.
由影片影像引发了现实映像“成长、劳动、生活”的讨论分析。影片中草根阶层的卑微庸常的生活呈现出人性的暖色,而影片中“吃”的狂欢则平复了现代社会人们日渐崩溃的神经——或为一种解救;或为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实现了两个重要的翻转:一是从“信仰支配世界”到“欲望支配世界”的翻转,二是从非经济性向经济性的翻转,它求解着资本出场的人性视域,彰显出资本对人性的激活;同时,资本又使人性异化,并通过异化———物化———幻化表现出来。人性的孤立化与社会化、资本的在场性与人性的进步性,进一步指认了资本与人性之间的二律背反:资本激活人性与异化人性。因此,只有对资本进行精神与人性的批判,才能彰显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伟大;人性只有接受资本的考验与冲刷,才能表征人类生存化世界的意义与伟大。  相似文献   

7.
电影《孤独的人》是一部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影片展现的是一个昔日的成功人士,在暮年之际经历人生低谷时期的整个心路历程,男主角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个性在此期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猛烈抨击以及对人性的探讨,最终留下深刻的反思空间,激发人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思考。  相似文献   

8.
标记理论是指以“有标记的”(marked)和“无标记的”(unmarked)这样一对术语为基本概念,以“有标记项”(marked term)和“无标记项”(unmarked term)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来描述或分析语言成分的不对称现象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Trubetskoy,N.S.)于20世纪30年代首创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在语言里,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更为基本、更为自然、  相似文献   

9.
《尤利西斯》的内聚焦叙述,以三个主要人物为聚焦人物,通过人物的双眼和意识感知故事世界。三个聚焦人物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展现出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迷茫;通过猥琐的布卢姆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庸俗;莫莉的内心独白透过一个淫荡的女性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堕落与瘫痪。内聚焦叙述以三位不同人物的视角从多角度深刻揭示出西方现代的精神荒原对人们思想情感产生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四年.谢晋导演执导的影片《芙蓉镇》.轰动了全中国。这部集结了刘晓庆、姜文、徐松子和张光北等优秀演员的“反思影片”.深刻而又细致地描绘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对人的摧残和社会的变革。本片于1987年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最佳女配角奖(徐宁)、最佳美术奖。  相似文献   

11.
南戏《张协状元》从社会外部思想文化环境与人性内里两方面入手,在揭示宋代婚变问题社会原因的同时,又就社会文明结构重构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震动和新兴贵族阶级被迫异化的“人性”予以关注。张协与王德用都在世俗世界的摸爬滚打中,在自我不断被“异化”的过程里,最终以主动纳受“利益婚”的形式完成了自己人格的置换。《张协状元》为“婚变剧”内蕴的表达扩展了空间和维度,张协“换汤不换药”的两次婚姻,既是异化的人性所致,也是他在世俗世界中被迫做出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新时期伦理精神的转换何在?首先必须说明,这里所指的“转换”主要是相对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而言;所以,有无变化的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对伦理精神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被誉为“第二次革命”或“第二次解放”(从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上理解)的改革开放。给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及其精神带来了巨大变化。第一,拨乱反正中的人性(个人主体性)复苏。原有极左的思潮给人们带来的直接而巨大的创伤,就是以异化了的共产主义精神(天理)泯灭人的个性(人欲)。这里的异化即是指主观上确定是想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14.
赵甲是一个集恶魔、人渣、杀人机器于—体的刽子手形象。他身上的种种恶行,充分展示出那个黑暗社会的罪恶,表现出深刻的人性异化主题。他将像阿Q、丙崽等形象一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形象,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5.
杨砚秋 《文教资料》2013,(32):102-104
影片《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Nina)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历程。其暗藏的线索,则是妮娜从被压抑的“白天鹅”通过不断地“反叛”来自他者的“规训”,找寻到其人性中被割裂并强行被舍弃的另一半“黑天鹅”,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自我”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17.
游戏霸王餐     
雨龙 《学生电脑》2007,(10):12-13
以凯恩的名义!《命令与征服3资料片:凯恩之怒》 美国艺电近日公布:“命令与征服”系列将推出最新续作《命令与征服3:凯恩之怒》。作为备受玩家追捧赞誉的《命令与征服3 泰伯利亚之战》的资料片,这部即时战略(RTS)游戏将带玩家重返泰伯利亚,在史诗般的全新单人战役模式中,凯恩将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黑泽明的影片致力于人性的探讨。在他的众多影片中,始终以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审视着芸芸众生中人性的缺憾和病态。病态人性是黑泽明影片中重要的电影元素,对病态人性的挖掘和探微,形成其电影中重要的影像造型系列。在病态人性的影像造型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主要有:用"疾病"建构故事情节、"荒凉"的影片背景、夸张地描摹、与民族群体相关连的病态。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世纪之交的几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钱》、《布登勃洛克一家》、《有产业的人》、《欲望三部曲》——所构成的“大书”,不仅以恢宏的气度描绘了垄断寡头们的全球事业,而且更以犀利的笔触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垄断寡头们的意识心灵,展现出他们极其冷酷、荒漠的精神世界.1.人性扭曲的异化图  相似文献   

20.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肖朝红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苍凉、凄艳的人生,无爱的荒漠构成了她40年代作品的基调。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