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吃面包的人     
吃面包的人人类在古代除肉类以外以采橡子和薯类为生。后来发明了将小麦磨成粉、烤成面包的方法。埃及早在6000年前已有了面包的烤炉,也知道了不用烤炉的简易的烤面包的方法,就是将揉好的面粉放在烧过的石头上或灰里蒸的办法。埃及人因为习惯吃面包,所以得了个“吃...  相似文献   

2.
查尔斯·奥古斯塔斯·林德伯格于1927年5月20日至21日,只身驾驶一架小型银白色单翼机“圣路易斯精神”号,飞越大西洋,由纽约直达巴黎。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他那超人的胆略,优良的飞行技术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赞扬。从此,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空事业和科学的发展。查尔斯·林德伯格于1902年2月4日降生在密执安州底特律他祖父的家里。父亲的名字也叫查尔斯·奥古斯塔斯,在襁褓中就随家由  相似文献   

3.
我维也纳之行的计划很简单——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我没有选择住在市中心的酒店里,而是在市郊租了一套公寓因为我一直认为,人走得越远,才能看得越广。不过,我首先要把冰箱填满。在饥肠辘辘时采购食品不得不说是一次美妙的煎熬纳旭市场是维也纳久负盛名的菜市场之一。近120个摊位和小店里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各式海鲜、香肠、现烤面包鲜肉、奶酪、鲜榨果汁、橄榄不胜枚举,琳琅满目。这里还有许多来自各国的餐厅,可以品尝到从维也纳到印度、越南再到意大利等各国美食。  相似文献   

4.
一怪:“列车守望者” 英国社会中有一群最为奇特的人,叫做“列车守望者”。他们的行为让人不可理解:在各大火车站上,常常会看到他们穿着厚夹克的孤独身影,连续数小时站在肮脏喧闹的月台上,一丝不苟地记录下经过的每一辆火车的型号、名字甚至每一节车厢的编号。于是有人称呼他们为“装在夹克里的人”,意为一群令人极度厌烦、琐碎卑微的人;但对于“列车守望者”来说,他们只是一群火车迷。  相似文献   

5.
去年二月五日过午不久,在密执安州圣克莱尔肖尔斯,五十七岁的市议员卡斯·弗雷德里克独自坐在厨房的餐桌旁。正当他要吃三明治、喝牛奶时,左臂突  相似文献   

6.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7.
晓喻 《世界文化》2005,(7):38-38
从基因的观点来看,这两几乎一模一样。你的同卵双生子和你的复制人都拥有和你一样的核DNA(nuclear DNA)。而人体基因组成99.9%以上都是核DNA分子,其余的基因组成物质称为粒线体DNA(mitochondrial DNA),来自胚胎的受精卵。你和你的同卵双生子拥有相同的粒线体,因为你们的母亲是同一人。然而,如果你的复制人是由一个无血亲关系的卵子发育而成,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粒线体,因此会与你有极小的基因差异。密执安州大急流卡尔学院的生物学教授何索布玛说:“在每个细胞中,粒线体有37个基因,而核DNA有30,000至35,000个基因。  相似文献   

8.
美国母亲节     
美国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在这一天,母亲已经故世的人常常佩戴白色的石竹花,母亲还活着的人则佩戴粉红色的石竹花。1907年,“母亲节”首次的庆祝仪式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特意为母亲们做了一次礼拜。这是由宾夕法尼亚州的安娜·贾维斯开创的,随即迅速流传开了。1914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发布了一项公告,下令在“母亲节”这一天,公共建筑上都要升美国国旗。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中国有百越,百越按汉语为很多种越人之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后汉服虔注《汉书》为“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据此,即由浙江到越南沿海地区都是汉人称为“百越”之地。但是从古越语来看,越人称“百越”则又不同。古越语“百”与“卜”、“濮”、“白”同音,意即“人”,即“百越”在越语解为“人越”,越语用倒装,译为汉语为“越人”之意。这种“越人”分布是在楚国南方即五岭山地前后。《吕氏春秋·恃君览》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相似文献   

10.
“左岸”,在中国大陆,现在属一个特别“小资”的词。左岸,来自法国。法国人爱把河岸分左右称呼,就像中国人爱把山坡分阴阳一样。“巴黎的左岸”,这个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觉得充满异国风情的地方,广义上是指流经巴黎、把“艺术之都”一分两半的塞纳河以南的部分;狭义上是指靠近河南岸、圣·米歇尔大街和圣·日耳曼大街交汇的方圆数公里处。 提起“左岸”,人们马上联想到这样的背景或气氛:诗、哲学、贵族化、咖啡馆、艺术……当然,还有文化。 不错,巴黎的左岸非常文化。几乎所有的大媒体、大多数研究机构和政府机关都在左岸。这里还有数不清的画…  相似文献   

11.
俄国的“荷马”和“莎士比亚”普希金走上俄罗斯文坛的时候,面临的几乎是一片荒漠。同时代的欧洲作家要比他幸运得多,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可以继承:希腊人有荷马,意大利人有但丁,西班牙人有塞万提斯,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法国人有拉伯雷……然而普希金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基辅罗斯时期曾有一个好的开端,产生了几部编年史和一部俄国人最引以为荣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但在鞑靼统治时期,却只有《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几部历史故事;莫斯科的俄罗斯时期,值得一提的只有伊凡雷帝和库…  相似文献   

12.
我的民主观     
因为我不愿当奴隶,因而也不愿为人主,这就是我的民主观。无论有多少种其它不同的解释,只要与此不同,即不能谓之民主。“自由”的定义的难题……世界从未对“自由”一词作出很好的定义,而现在,美国人民恰恰十分需要这样一个定义。我们都在为“自由”而大喊大叫,然而在使用该同一词时,其含义却又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自由”的含义是每个人对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成果均可随心所欲;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由”是他们可以对其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随心所欲。这里就  相似文献   

13.
林夏 《寻根》2023,(1):70-71
<正>“纳西象形文书法刻印”是当代篆刻家吴颐人独步一时的篆刻名作。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古称“么些”,源于我国西北河湟谷地的古羌人。秦汉时往西南迁徙,约在唐武德年间定居今日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是东巴教。几千年来,它支配了纳西人的精神世界。纳西象形文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种文字体系,主要用途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称“东巴”)记写宗教经书和宗教活动,所以又称“东巴文”。东巴文何时何人所创,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有11世纪中叶已有用纳西象形文字写经之说。  相似文献   

14.
温故而知新     
我国古代的辩证和谐观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春秋时期,文化思想上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和”与“同”。晏子曾用君臣的关系来说明“和”的真实含义,同时又批评梁丘据就“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为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同”是单一,否定事物的多样性;“同”是盲从,否定人的独立思考。与此不同,孔子主张“和”,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的丰富性;“和”又是独立思考,表现了人的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15.
<正>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生活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两位哲学家都对万物的起源和灭亡、产生和消失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宇宙本原及其运动提出了相近的看法。“道”和“逻各斯”分别是这两位哲学家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代表着两人对宇宙本原及其运动变化模式的哲学反思。一、“道”和“logos”的相同之处1.两者都是指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团永恒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优秀文化的“文明”观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本质。“文明”一词早见于《尚书·舜典》睿哲文明”,疏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指治国者的道德和才能应当像太阳一样光照。《周易》一书中的“文明”一词具有和人文”一词相同的含义。它认为君子应学习天文”,研究和了解自然的道理,“以察时变”;应学习“人文”,研究和把握社会的道理,以化成天下”,使社会和个人趋于文明。我国古代文献中,“文(明)”和“野(蛮)”相对,文”是礼仪规则、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总称。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不尊重文…  相似文献   

17.
在加利福尼州圣罗莎的一条寂静的公路旁,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这里可说是“斯努比王国”的心脏。身为百万富翁的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的这所木石结构的画室,就坐落在斯努比地段一号。这里每天都有新的漫画——以名叫斯努比的黑白花小狗为主人公的连载漫画问世。在漫画中出场的是斯努比和它周围的一些人。有倒霉蛋儿查理·布朗,盛气凌人的卢西,还有“哲学家”莱纳斯以及“皮纳斯一家”的人们。今天,斯努比的冒险故事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喜爱,被翻译成二十多国文字,在两千余种报刊上登载。漫画《皮纳斯一家》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和可观收  相似文献   

18.
陆家齐 《世界文化》2006,(12):13-13
无论在画册里还是在挂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幅迷人的肖像画,画中人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她面容佼好,气质高雅,身着一袭白色的裙衣,黄色的披肩搭在膝前;她坐在一张古式靠椅上,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观画的人。她就是那位在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名噪一时的雷卡米埃夫人。有人称雷卡米埃夫人为“神秘的绝代佳人”,“沙龙里的一朵白花”。这是由于她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而她美丽的姿容和高雅的风度,曾在当时巴黎第一流的沙龙里独领风骚。关于她的姿容,一位后来成为她养女的侄女曾经这样写道:“雷卡米埃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她的腰肢优雅娇媚,双肩修美匀称,…  相似文献   

19.
钱穆先生逝世以後,报章上的纪念文字颇有人把他划入“新儒家”的旗帜之下,但钱先生生前雅不顾接受此荣衔。这不仅因为他极力要避免建立任何“门户”,而且更因为“新儒家”的概念有特殊涵义。“新儒家”这一概念今天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最廣宽,几乎任何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凡是封儒学不存偏见,並认真加以研究者,都可以被看成“新儒家”;第二种比较具体,即以哲学为取捨的标准,只有在哲学上对儒学有新的阐释和发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新儒家”的称号;第三种是海外流行的本义,即熊十力学派中人才是真正的“新儒家”,以及私淑熊氏之学而又为熊门所认可者。无论按上述哪一种用法,都不能称钱穆先生为“新儒家”。虽然对钱先生来说,儒家不仅是他的客观研究对象,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他终身尊奉的人生信仰;而且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与第二代“新儒家”交住甚密,与他们之间有最低限度的一致立場——为中国文化说话,但彼此的学术取向以及对儒学传统的认识,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当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观等第二代新儒家的中坚人物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邀请钱穆先生聊署,遭到钱先生坚拒。本名从主人之义,我们今天自没有理由将“新儒家”之名强加在他的身上。“新儒家”具有强烈的道统意识,但他们与宋明以来的一般取径有所不同,而是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證来判断历史上的儒者是否见得“道体”,把證悟的经验作为重建道统的前提。这在西方人看来,颇近似於宗教体验,封“学不见道”的门外人势必构成理解上的困难,即在“门内”事实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新儒家”的“開出”说,即上承“内聖外王”的旧统而提出的由道统開出政统和学统的说法,事实上是为了安顿“民主”与“科学”特别构想出来的,究竟怎样“開出”,从来未獲说明。如果说只有悟“道”和进入“道统”的人才能“開出”民主与科学,这一限断太严格了;如果指的是“新儒家”以“先觉觉後觉”的方式激发中国人的良知,然後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以“開出”民主与科学,更要遇到难解的困境。顯然这一理论建构必须预设“新儒家”在精神世界中居於最高指导地位,而一旦涉及实践便又要预设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结果居於金字塔最高一层的必然是“新儒家”。正因此,以“道”的继住開来自许的“新儒家”,所倡导的其实是“教”,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学”。“新儒家”对整个知识领域往往流露出一种睥睨古今中外的心态。我们不妨称这种心态为“良知的傲慢”。这种心理结构,一部分渊源於中国儒生、文士之流的“狂”的传统,另一方面起於对西方人所谓“知性的傲慢”的反应。也可以说是对科学主义的一种反模仿。但反模仿也是模仿的一种,其结果是发展了一套与科学主义貌異情同的意识形态——道德主义。總之“新儒家”的主要特色是用一種特製的語言來宣傳一種特殊的信仰,在這個信仰普遍衰微的時代,“新儒家”如果能發揮一點“起信”的功用,那怕僅僅限於三五徒众,仍然有益於社會秩序。但是从史學的角度看,由於“新儒家”採取了最極端的“六經注我”的方式,其中自不免留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形成,绝不是一个直观的平面,其背后多少都存在着一些简单或复杂的原因。在今天的陕西关中地区,人们日常交流对话时偶尔会使用一个方言词语——“木囊(音)”。那么,究竟“木囊”表示什么意思呢?是否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一个人做事动作迟缓,慢慢吞吞,思维不够敏捷,比较浪费时间,关中乡间的土话会说:“这个人木囊(或音mù nang)得很!”“这人做事太木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