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别有或臣、或易的偏旁的字河南赵宗祥凡是旁的汉字,其韵母都是“i”。例如姬ji、熙xi、颐yi、宦ji。臣旁的字读音无规律。有“”旁的字,韵母为ang或有ang,例如:杨yang、杨yang、汤tang、荡dang、烫tang、场yang、疡ya...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参考书》《基础训练6》第1题中关于“同音字”作了这样的定义:“两个字字音相同(有的声调相同,有的声调不同),字形、字义完全不同。”按这样的定义,我们可得出“只要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两个字就是同音字”这个结论。但查阅了手边许多资料均发现: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字才叫同音事;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字则叫音近字。另外从“音节”的概念来说,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而音节有声母、韵母、声调几部分组成。[参见《江苏教育》(小学版)1992年第4期《教学顾问》栏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方言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另有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前者可能有的本字是“连”或“联1,力延切”,后者可能有的本字是“挛”或“联3,吕员切”。开口的读音与合口的读音在地域上成互补分布,因而具有方言区域的标志作用。考证中对韵母作古今比较时,除了寻找今音同韵母的例字之外.必要时还拿古开口字的今韵母同古合口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拿古一等字的今韵母同古三等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或再考察今音的声韵配合情况。这种全面关注音变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做法,本字考证中常需用到。  相似文献   

5.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6.
“啊”字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它常常因前一个字韵母的韵尾不同而发生读音的变化。一、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o、u”时,“啊”字就读“哇”。如:“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虎门销烟》)。二、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i”时,“啊”字就读“呀”。如:“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云雀的心愿》)三、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n”时,“啊”字就读“哪”。如:“爸爸,长颈鹿的脖子这么长,睡起来多困难·哪。”(《动物园的晚上》)四、当…  相似文献   

7.
最新出版使用的中师《现代汉语知识》(1999年版)中第一章第三节“韵母”部分,笔者认为有三处很值得商榷。第一处:“韵头常常介于声母和韵母之间,所以叫介音或介母。”(见教材50页)这个说法似乎告诉我们:韵头是独立于韵母之外的另一个独立成分。而我们知道韵母可以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头是韵母的一个组成部分。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85  相似文献   

8.
“舀”“”二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或读成同音,或写成同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辨。区别字音:“舀”读yǎo,“”读xiàn。分清字形:“舀”和“”的下半部相同,不同在上半部。“舀”的上半部是“爪”字的变形,“”的上半部是“人”字的变形。辨析字义:“舀”是用瓢、勺等掏取东西(多指液体);“”是表示一个人落入坑中,“”是“陷”的古体字。掌握规律:“舀”和“”都可以作声旁构成新字。其构词规律是:凡韵母是ɑo的用“舀”,如:滔、蹈、稻、韬等;凡韵母是ɑn或iɑn的用“”,如:陷、焰、馅、谄等。但要注意的是,有一个“掐”字,它的韵…  相似文献   

9.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0.
用声韵母区别形近字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声母、韵母来区别,不失为一种方法:例如区别“令”和“今”以及由这两字为偏旁所组成的字时,凡声母是“I”的字都写作“令”(如岭、怜、冷、领、零、铃等);声母不是。I”的字都写作“今”(如吟、琴、含、贪等)。又如区别“末”和“未”,以及由它们为偏旁所组成的字时,除注意让学生看清两横的长短外,还可以用韵母不同来区别,凡韵母是“o”的(除“袜”字外)都写作“末”(沫、茉、抹);凡韵母是“ei”、的字写作“未”(昧、寐、味)(武成小学赖仙)  相似文献   

11.
“洲”和“州”写法相近,读音相同,又郜可做地名用,但是两者仍有明显区别,不可随意加多或省略三点水。“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篇《关雎》有个脍炙  相似文献   

12.
我们使用的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课文的选择,习作的安排,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有独到的见解,无不体现出新课程理念,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但就“啊”字的出现形式及读音问题,本人想提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专家的指正。“啊”字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它常常因前一个字韵母的韵尾不同而发生读音的变化。一、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o、u”时,“啊”字就读“哇”。如“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课《虎门销烟》)。二、当“啊”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16.
说“潦草”     
“潦草”是个叠韵联绵字,现在又把它简化为“了草”。其实“潦”字原先并不读“了”,而读“劳”,本义是地上的流水。《文选·长笛赋》中“秋潦漱其下趾兮”的潦字,六臣注音“老”。所以它又与“涝”字通用,因为都读“劳”。潦、草都是借音字,原来读音就是劳草。其来源是《诗·小雅·巷伯》的“劳心草草”,忧劳也。但最早以联绵字出现的是“离骚”,因为劳与离双声相转。《汉书·杨雄传》之离骚,传下便作牢愁。愁与草、骚、造、槽之古读也相同,如槽字,《广韵》作似由切,《集韵》为臧曹切。前者可能保留了唐韵,后者则是宋人读音。…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教材对句中“亲戚”未作解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翻译为:“我们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亲戚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也有类似的翻译。显然, 《教师教学用书》把句中的“亲戚”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等同了起来,混淆了古今“亲戚”的区别。因为这个句子中的“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亲戚”在古代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18.
<正> 陆士衡《文赋》:“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愚以为“不能”系“难”之讹:①此节前后数语,字句齐整,唯于“不能处破格,殊为拗口。②“不能”,篆作(?)能。“难”,篆作(?)(接“难”或作“(?)”)。抄本流传,(?)字坏而后。人误作(?)能。或后人传写,一字误为二字。此形近而误。西晋时篆隶楷并行。倘陆氏以隶、楷写定《文赋》,字迹略草,亦易致人误读。③能、难同属泥母。“难”音近而误为“能”,后人读此觉文理欠通,遂增“不”字以顺之。④《韩非子·初见秦》:“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旧注:“言诸侯知秦兵顿民疲,则从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天气陛下》一文中有“匹马力”一词,笔者认为应将“匹”字去掉,改成“马力”为好。  相似文献   

20.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