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如何从喜剧美学的角度评价巴赫金的理论贡献是目前学术界较少论及的问题。本文试图考察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的突破与创新,认为巴赫金对笑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辨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解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论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关于喜剧主体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喜剧主体理论的高峰。马克思主义的喜剧主体理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喜剧主体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喜剧主体理论,就必须研究黑格尔的喜剧主体理论。(一) 黑格尔的喜剧理论是其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又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的整个理论体系体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浑然一体的,它不仅服从统一的构思,也服从统一的方法。因此,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在其局部理论上也存在。  相似文献   

3.
李塞英 《双语学习》2007,(8M):142-143
讽刺性喜剧是一种以倒错的形式,夸张的手法,诙谐的效果来达到讽刺、批驳和揭露现实中本已是陈旧的生活方式、反动腐朽势力及令人可憎的但又极力掩盖其“丑”且自炫其美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关于喜剧本质的一些卓越的见解。它认为“滑稽的真正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并明确指出:“丑乃是滑稽底根源和本质。”但不是在一切情况下现实中的丑都能成为滑稽可笑,而是“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丑才成了滑稽”。也就是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本文尝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并列举一些优秀的喜剧作品,从“生活丑是喜剧作品的审美对象”,“对丑的直接否定是喜剧作品的审美表现”,“笑声中落幕是喜剧追求的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讽刺性喜剧与审视现实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讽刺性喜剧是一种以倒错的形式,夸张的手法,诙谐的效果来达到讽刺、批驳和揭露现实中本已是陈旧的生活方式、反动腐朽势力及令人可憎的但又极力掩盖其"丑"且自炫其美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关于喜剧本质的一些卓越的见解。它认为"滑稽的真正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并明确指出:"丑乃是滑稽底根源和本质。"但不是在一切情况下现实中的丑都能成为滑稽可笑,而是"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丑才成了滑稽"。也就是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本文尝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芙学喜剧观并列举一些优秀的喜剧作品,从"生活丑是喜剧作品的审美时象","对丑的直接否定是喜剧作品的审美表现","笑声中落幕是喜剧追求的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讽刺性喜剧与审视现实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孪生兄弟》是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传世之作,而《错误的喜剧》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尝试之作。《错误的喜剧》对《孪生兄弟》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模仿中有继承,也有发展。我们可以从两部喜剧情节的设置,喜剧人物的性格,喜剧手法及语言方面探讨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对普劳图斯《孪生兄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喜剧与真、善、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喜剧艺术创作和欣赏在认识、教谕、审美机制中不同于一般美学形态的特殊规律,认为喜剧的真、善、美是在对假、恶、丑的否定性表现过程中转换生成的,对喜剧美学研究中一直争论不休的难题诸如喜剧的基础、喜剧的美学特征、肯定性喜剧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的文艺理论中,对于喜剧的研究很少。其喜剧思想中成功运用的辩证法思想,考察西方喜剧的方法,对于当今的喜剧研究都还有很大启迪作用。虽然他对喜剧并未做过多的系统论述,但他仍将喜剧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上,把喜剧看作是批判封建、宣扬人性的旨归。在《美学》中,喜剧是作为"打开通向人类艺术所包含的一切东西的解体之途。"作为"绝对理念"的"绝对精神"阶段的外化形式,喜剧是体现理念的具体形象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并且是"艺术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处于告知艺术世界的解体和宗教世界的到来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观”中,发现了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的秘密,并在对古典经济学批判中,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它。从宗教的批判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劳动异化的批判,是一系列的辩证的否定运动。黑格尔对否定性辩证法的论述,在总体上是自觉的、深刻的,并且是层层深入的:他首先指出,否定性辩证法的宇宙论基础,接着以宇宙的“无限”和“有限”为线索,着重对有限事物内涵的“同一与差别”作辩证否定的分析,最后指出,否定性辩证法也就是认识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政治讽刺喜剧表现出一种力图从整体上去把握社会与时代的意向。讽刺对象的社会代表性问题和否定性人物的群像刻画问题由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作品表现生活的广度和认识生活的深度因而得到了明显的拓展。它的异军突起对中国传统喜剧格局及其类型是一次现代性的突破和丰富,在中国喜剧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论述了莫里哀喜剧中的仆从角色在揭示喜剧性格,推进戏剧冲突,增强喜剧效果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并指出,莫里哀对仆从所具有的喜剧性力量和多重角度功能的认识,既来自于对戏剧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他自己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白尘喜剧的加冕、脱冕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的加冕、脱冕不仅在方式上而且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陈白尘喜剧对巴赫金的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的创造性改造与利用,对塑造反面喜剧形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作用,同时,使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突破了民间文化的思想立场,上升到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本质差异在于喜剧基本矛盾的性质及其解决方式上,前者基本矛盾的性质是内在性的,并采用内在的解决方式,后者基本矛盾的性质是外在性的,并采用外在的解决方式。但无论是莎士比亚喜剧,还是莫里哀喜剧,都处理着同样一个主题,即旧式社会怎样向新型社会转化的主题。只不过莎士比亚喜剧采取内在的方式(宽容、赦免、忏悔、退让等)达到,莫里哀喜剧采取外在的方式(发现、机械降神等)达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勾勒,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一般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既能体现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性,又能反观整个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关联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滑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喜剧范畴,它是一种以否定性为审美对象的喜剧性形态,属于艺术审美和社会审美的领域,而与自然审美无关。西方的滑稽理论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巴赫金则认为,滑稽中的否定性和低级因素其实具有反抗官方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契诃夫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从幽默短篇故事和独幕轻松喜剧开始的。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幽默诙谐是显在的。外显的幽默成为契诃夫早期创作的显著标志。进入创作成熟期后,契诃夫创作中的幽默由原先外显的幽默隐遁为内敛的幽默。这体现了契诃夫喜剧精神的深化与升华。内敛的幽默体现出契诃夫冷酷的喜剧精神。契诃夫凭借这种内在的喜剧精神,实现了对生活真实的冷峻的体察。而这种冷峻的喜剧精神,成为契诃夫影响20世纪现代小说与戏剧的最本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阿凡提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阿凡提笑话短小风趣 ,引人发笑。然而这种笑不是生理上的无内容的笑 ,无缘无故的笑 ,它是智慧的笑、深邃的笑、胜利者的笑、审美意义的笑。喜剧性是其笑的奥秘 ,由于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等。即通过笑话来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 ,从而成为战斗的武器、教育的课本  相似文献   

19.
普列汉诺夫的悲剧理论是在批判吸收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产生原因是:悲剧人物的意图具有片面的必然性,没有与历史发展的洪流同步,这种盲目的、片面的必然性最终必然遭到毁灭。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和马克思虽然都秉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传统,但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方面,伽达默尔却得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其主要原因,一是伽达默尔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二是他们对黑格尔辩证法内容的继承和发扬不同,三是他们对待自然科学的主观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