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农民工临时夫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公共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公共治理要求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三方联动的公共行动体系,以促进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常湘芸 《考试周刊》2013,(28):194-195
近来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临时夫妻所引起的社会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由农民工临时夫妻谈古今结婚和离婚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离开农村,以农民工的身份走进城市.这批农民工的婚姻观念受到现代思潮的深刻影响,然而,中国农村青年的婚姻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临时夫妻挑战着农村青年稳固的婚姻形式.本文旨在通过中国农村青年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这一窗口,以“临时夫妻”为主要突破口,深入研究影响中国农村青年婚姻家庭稳定性的根源,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婚姻家庭变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来自一线的农民工代表刘丽语出惊人,她直言因长久分居,城市农民工中已大量出现"打工潮下组建临时小夫妻"情况,这一社会现象滋生出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一线工人农民代表谈履职"为主题的记者会时,刘丽代表直言,因长久分居,城市农民工中已大量出现"打工潮下组建临时小夫妻"情况。她建议解决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新失业群体”,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后,为求得生存发展,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由此产生农村“新失业群体”。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同样出现了农村“新失业群体”,但却呈现出了一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征。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多起农民工非理性讨薪事件的观察和研究后认为,农民工非理性讨薪的越轨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敌视情绪,而敌视情绪则是由“社会剥夺感”所造成。基于越轨、敌视与社会剥夺的关系分析,对消除农民工非理性讨薪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民工现象持续多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民工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制约我国“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和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思路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关系”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之一。该现象在中国有独特的产生原因,独特的表现特征和独特的社会作用。过分重视“关系”而忽视法律、逃避法律是中国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社会心理障碍,文章对如何克服这种状况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较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涌入城镇务工现象,形成了一股民工流。相应的,对于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的探究也提上日程。正确应用新型发展观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是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与社会认同——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受到社会排斥在转型期中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非合理现象,作为为新一届政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决策之一的农民工政策调整的社会实质就是在新的价值维度上重建一种新的社会认同。该研究从社会排斥和社会认同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工荒”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平 《天中学刊》2011,26(1):59-64
从国家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个层面剖析,民工短缺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民工荒"只是"结构荒"、"质量荒"。"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它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造成的用工不足,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真正能够满足流入地需求又能外出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单独从某个角度分析"民工荒"是不全面的。"民工荒"现象的形成,既有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因素,也有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因素;既有直接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因素;既有经济、社会的因素,也有人口、观念的因素,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民工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背后隐含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体现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理念和公平制度环境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农民工现象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典型写照,真实反映了一部分弱势大学生的职业身份。基于期望与公平理论,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现象及其危害性,提出了弘扬积极的社会风气、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加强制度建设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转移中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对天津市两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进行调查,从居住状况、学习成绩、同辈群体、家庭关系、对城市的适应度等方面,来考察他们对城市的生活、结构、心理等方面的融入情况。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政策的发展方向及具体政策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我国沿海许多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文章从农民工劳动权益、城乡二元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以及教育体制和劳动者素质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存在着多样化的临时范畴构拟现象,本文称之为临时范畴化现象。这些临时范畴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事体独特的认知或是出于某种交际目的而临时构建的,它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语言中活生生的范畴构建过程,这种临时范畴化现象理应是范畴化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文章对盛行于当代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中的"强加式临时范畴化"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背景,在观察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描写与分析了这种范畴化的类型与认知特点,展示了这种特殊的范畴临时构建的认知心理与产生过程,并解释了促成强加式临时范畴与其专用格式("有一种X叫Y")形成稳定匹配背后的修辞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打工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不太成熟的文学现象,学界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从打工文学的性质来说,它具有彻彻底底的发自底层声音的独特性,以打工文学中人物的四种心理意识来浅析和肯定它存在的价值,以此给予这种新兴文学现象以支持。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选取《羊城晚报》2010年343篇农民工报道作为内容分析样本,以考察农民工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羊城晚报》对农民工的关注度较高,报道多以政府为主位视角;《羊城晚报》所呈现的农民工形象以接受关爱的"沐恩者"为主,正在积极建构理性的农民工形象,对农民工的报道有简单化的倾向,但存在着刻板印象,"妖魔化"的成分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分析近年珠三角"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惠州市的影响。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惠州市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加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企业文化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