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如何强化应用文语言的表意功能山东财政学院张小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说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音风格。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遵循语音、词汇、语法的一般规范,而且要适应特定语言环境的要求,使语言呈...  相似文献   

2.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文体流变说》序于非中国古代关于文章体裁分类的研究,早在魏晋时代,就已经有专书问世了。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指出:盖奏议宜雅,书论文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说明“文非一体”,而每一种体裁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重点...  相似文献   

4.
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该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古人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可见古人已经关注到文体特征。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我想,如果我们能够立足文体特征进行阅读教学,就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品味和习得语言。2013年10月,我所在的"张敏华名师工作室"在苏州市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进行文体研究的,当属三国时期的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首次对文章体裁加以分类区别,标示出各体的风格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泳尚实,诗赋欲丽。”这段论述虽然简短,但它实开了我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先河。有人认为,曹丕对文体特征的标示并不完全恰当,而他所提出的“四科”也并不是当时所有文体的肿列,似带有举例说明的性质,这说明辨论文体并不是《论文》篇的宗旨。①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掩没曹丕在文体研究上占有的开风气之先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体…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选了一部分古代的"表"疏"。认识表、疏的文体类属,掌握其特点,对探索这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现实意义的。表、疏属于古文体中的奏议类。奏议是臣子给帝王的书信,通称奏  相似文献   

7.
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文书的统称。奏议类文体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极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可是学术界对于奏议的关注一直不够。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及文献整理。九十年代以后,对奏议各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对唐代奏议各方面的专题性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按照对文体的研究、对奏议本身研究的顺序把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做一下梳理。  相似文献   

8.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出了文章的体式特点与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文体”略辨“文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诗大序》的“六义”说,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各有体”;从刘勰的《体性篇》到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我国古代的文体现基本上属于“体式”的范畴,包括体裁、类别、风格等内容,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又如“诗缘情而绔靡、赋体物而洲亮,碑技文而相质,殊缠绵而凄怆”等。文体体现了作家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但更指文学表现内核的外壳,因此文体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我国三十年代以后多次发生的关于民族形式的争论,基本上就是这…  相似文献   

10.
周雯婕 《中文自修》2011,(12):18-20
奏议是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奏议在历代有不同的名称,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奏折等等,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是臣子向君王上书的一种文体。赏析奏议,既可览贤才之经国韬略,又可赏名士之文华辞采,更可感忠臣之丹心赤胆。阅读时,要抓住奏议作为实用性文体的根本特质,也要关注其特殊的阅读对象和功用。  相似文献   

11.
侯艳芳 《文教资料》2006,(22):140-141
科技英语的主要功能是客观传递信息,与其它文体相比较,有其自身的文体特殊性和相对性。因而科技文章的文体特点决定其“雅”的内涵,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中“雅”译的原始含义。本文从科技英语文体特点入手,探讨科技翻译中如何体现“雅”。  相似文献   

12.
"谏诤"在古代的一些文学总集和政史类著作中有被作为子目的情形。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谏诤,一方面,谏诤的内容可以用封事、书、疏、表等奏议类文体来表现;另一方面,受儒家诗教理论的影响,讽谏也成为大量诗赋作品的一个不断延续的主题。在学界注重古代文体分类的今天,谏诤的文体归属何去何从,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与其它文体相比,奏议文风在后世各代总体变化不算太大,但又总在变化之中。从汉代奏议看,其文风的衍变表现在直谏、讽谏的交替往复,从雄健博雅向典雅醇厚、刚烈质直转化等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两汉世风、士风与文风的互动与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德国理论家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认为,风格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主观因素,即指作家个人的才气、性格、生活经历对作家风格所起的作用;一是客观因素,指被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的。英国理论家兰恩·库珀补充威克纳格的意见说:“个人风格在客观上随着作者意图创作的不同文学种类或样式的作品而转移”。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对此早有论述,曹丕《典论·论文》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铼尚实,诗  相似文献   

15.
对严复倡导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的理解,尤其是"雅",学界理解较为分歧。文章从严复代表性译作《天演论》的吴汝纶序、自序和译例言分析入手,认为在翻译中,严复最关心的是在"信"的基础上达到"达",而翻译像《天演论》这等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不仅能达到"达",而且还能行远。既符合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又能表达精理微言者,非先秦诸子文体莫属。所以,严译三难中的"雅",其确指为先秦诸子文体,至为明确,学界不应概以"文雅"模糊掉他的本意。当然,以先秦诸子文体之雅言来翻译,针对的是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而严复毕生所翻译的八部作品,均属此类,也是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文阅读     
阅读提示应用文,指适用于日常生活、私人交往、社会活动的实际运用的文体,常见的有奏议、书信、碑志、祭文等。奏议,是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以议事为主,写法重视说理。书信,是用于人际交往的文书,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写法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7.
启文述源     
启文于东汉出现,作为奏议文字长期存在于传统公文之中,齐梁时文体论者即在此一职能上认识启文体。而刘宋时启文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使之渐近于应用文之书牍类。启文的衍变过程,是其文学化的进程,也是文体蜕变和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姚佳 《学语文》2012,(5):78-79
曹丕的《典论·论文》里有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将文章分为四大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其中,奏议、书论、铭诔都是应用性文体,并且以议论为主,  相似文献   

19.
我校文学院教授王启才博士后的专著《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于2009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36万字,系作者2005年所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号:05CZW006)的结项成果。2008年11月该项目成果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获“优秀”等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上公布的“2008年11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说:《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这项成果由阜阳师范学院王启才教授主持完成,属中国文学青年项目,共30万字。该成果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切入,系统梳理了汉代奏议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奏议文体的功能、文学特点。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不仅首次对汉代奏议作了系统研究,而且对奏议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开掘,对汉代奏议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是一个有力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汉代奏议研究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奏议是独具一格的文献,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文体之一。汉代奏议是汉文 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近1300篇。本文主要从研究对象与背景、文献的保存,先秦汉代“文”的界定,汉代奏议的研 究历史和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难点,切入角度、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