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前预习"在许多学生的脑海里一直认为是针对语文课而言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似乎不习惯预习,且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未重视让学生预习,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传统式的数学课堂中,对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总是蒙在鼓里,课堂上等待老师揭开神秘的面纱,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即使有的教师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学生对预习并不十分重视,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预习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正>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西藏民族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行为习惯,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特别是中等生和学困生,只有通过预习后的课堂学习,才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容易听懂,跟得上。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够自觉预习,把预习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中去。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地预习。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学生选择了老师布置才会去预习,有时候老师布置了,却未必去预习。更有学生不喜欢预习。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预习就谈  相似文献   

4.
预习不能代替课堂上深入学习。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老师不能把检查预习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预习只能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做铺垫;预习是为了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识。课堂教学才是学习理解并升华知识的主要过程。课外学习不应当成为学习的主阵地。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碰到问题本应在课堂内解决,教师却经常要求学生回家后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下课后讨论或不同的意见下课后再提等等。这样做其实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的功能。课后练习不能说没有什么用,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问题讨论,对学生进行有…  相似文献   

5.
刘金玉 《宁夏教育》2008,(11):79-80
一不布置预习 教学一般都有“预习”环节。预习,从本质上讲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实层面看,却存在着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缺乏实效的预习使学生养成了浪费时间、缺乏责任意识等不良学习品质;三是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高效地教学;四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课堂学习缺少兴趣与动力:五是也相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重视预习的过程,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反正,课堂上教师会对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讲解,认真听讲就可以的;有的学生因为复习作业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忌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预习,在课堂学习环节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于对课堂内容缺乏预先了解,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  相似文献   

7.
钱育 《考试周刊》2012,(86):47-4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课前需不需要预习,有的教师心存疑虑,他们认为:讲授新知前学生不需要进行预习。原因有两种: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会基本上弄懂要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探究的冲动,只有课前不预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有的老师考虑到预习的主体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然而,我觉得这些想法都是不妥的,只有打好预习的根基,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认为在讲授新知前必须让学生进行预习。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课堂。我校"六要素"课堂的第一要素就强调了:课前自主预习。这是因为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必备技能,也是学生终身有益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更好地指导预习,预习后的教学应该怎样展开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晓村 《甘肃教育》2014,(20):101-101
正构建高效课堂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逐步培养主动预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一、课前——落实预习要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到了高中,教师就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对文言文教学来讲,教师首先要让预习精细化。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先不看注解大致浏览全文,凭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读懂文意,大致了解写了什么,作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教师在课前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还要进行预习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汇报,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例如,在教"老师伴我成长"这一课前,我让学生采访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然后在课堂上说说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总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导致学生成了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化学教学从老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不揣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1 把预习纳入课堂 过去我们常常是将预习布置于课堂之前,让学生自行预习,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把预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即使预习也仅是流于形式,甚至有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课前根本就不进行预习。对此,我们设想将预习纳入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课题后,让学生用8~10分钟时间进行预习,老师提出预习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或让学生预习一节教材,或预习部分段落。因为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  相似文献   

12.
王秀玲 《考试周刊》2014,(86):63-64
<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很被动,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果也不好,有的学生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很被动,究其原因是由于缺少预习,有些学生之所以不预习是因为其思想错误问题,认为预习不重要,嫌费时费力,上课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了。或者是预习了,但方法不得当,从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预习是学生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仅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更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认为数学预习是鸡肋,丢了不舍得,留着没用处。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若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上课时会缺乏求知的欲望,养成不好的听课习惯。在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后,上课老师如何讲?对学生学习数学到底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4.
<正>小组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它结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探讨如何对小组合作模式进行优化,这对于丰富初中语文课堂内容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现实的意义。一、优化小组合作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语文教师都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认为这种方式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老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在学生提前对课程预习的基础上,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比如:  相似文献   

15.
正[主题叙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往我们大多重视教师"教"的预设,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学"的预习。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无问而学、无疑而思的不良习惯,他们不知道预习应该注意什么,怎样预习,如何质疑,怎样思考,只会被动地接受学习。为此,笔者认为老师"教"的预设应与学生"学"的预习一脉相承,同气连枝,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也会  相似文献   

16.
郭菊 《青海教育》2014,(7):38-38
目前,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预习,然而实际教学中的课前预习不甚得法。有些老师对预习内容的设计重视不够,设计的预习内容不切合教学实际,或与新课学习联系不紧密,甚至要求过高或过低,没能发挥预习的作用。有些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成果缺少有效的检测监督,不能很好地将预习内容与新课的学习有机结合,导致预习与新课学习相脱节。笔者认为,要使课前预习切实有效,就必须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切实抓好预习检测。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授人以渔"至关重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及其技巧水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学习针对效果预习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充分的预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自主地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让课堂学习重点突出,有利于学习成效提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预习带动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落实单元整体预习,重视文中"泡泡提示"和课前连接语,并让学生尝试探究课后练习。学生做好了足够的学习准备,教师对学情也有了足够的把握,就可以做到以学定教,大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知识好比浩瀚的大海,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有老师陪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在离开学校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实现由教师教知识到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转变。而预习无疑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调查表明,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学生处于“老师要求预习才预习”的占总数的40%;还有“老师要求预习也不预习”的,占总数的30%;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反正教师上课时要讲,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何必事先多费脑筋,浪费时间。部分教师也对预习持否定态度,认为预习了新知的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应该说,这是一种错误观点。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需从预习做起。预习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是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相互交往的前提;是学生在教师"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