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得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的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暗示教育呢?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以产生心理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情绪暗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漫延性。若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进而封闭自己;若教师情绪急躁,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甚至对抗。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情绪,时而充满激情、时而亲和委婉,总之是情绪饱满,学生便会愉快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乐思方能思泉涌”,良好的情绪能制造…  相似文献   

4.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1.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缺少友情提示 点评:李希贵在高密四中时曾在学生厕所里张贴了“慎独”的提示牌,并对“慎独”的含义做出解释,教育学生在独处时注意修养个人的德行。友情提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标语方式,也可以用语言、行为提示、暗示。友情提示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巧妙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生,我们一般都采用比较直白的教育方式,而暗示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教育方式。有时,适当采用暗示来教育学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喜人效果。可能会有教师怀疑:我天天对着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还是不听,如果采用暗示这种比较隐晦的教育方式,会起作用吗?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了解暗示法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暗示虽然表达含蓄,但是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根据学校教育和教学实际,针对几年来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谈一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层”应指教材内容分层,按识记、理解、探究去划分。又应将学生分层,按A、B、C三层次去因材施教.为使教师、学生都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应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情境、分层次、分小组、暗示、参与等模式去发展,即:把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在识记、理解、探究六个字上,变教…  相似文献   

9.
“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因此我觉得它既适合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适合我们教育学生,同时也适合教育我们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韩雪屏教授指出:“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这句话用在作文命题中,也是真理。如果作文命题能从学生内心世界出发,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那么,学生写出灵魂深处感受的可能性一定会加大。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更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运用“暗示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理活动的暗示环境,引发学生记忆潜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无须强记的思维活动,变“苦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一些技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众所周知,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能够运用的技巧很多,但“教育的技巧的核心是暗示”(苏霍姆林斯基语)。恰当的“暗示”不仅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就是对教师本身的教学,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里编辑的一组有关“暗示”的文章,如能使读者认识到“暗示”在教育学生和提高自己等方面的作用,实为编者所愿。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教育的七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芳琳 《教书育人》2000,(13):37-37
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着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力,在有效信息源的刺激和触动下,人的大脑皮层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着往后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因此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教育,其效果颇为显著。 学生的心理因素千差万别,利用心理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注意因人定法。本文试介绍七种心理暗示教育的途径,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途径一:巧设“中介”。有一位教师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严肃认真地向几个自认为自己缺乏学美术天赋的学生透露一个“秘密”:有几位学术水平很高的…  相似文献   

14.
梁小萍 《广西教育》2007,(9A):45-45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呢?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的:“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尊心强、渴望独立、逆反心理较强。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对高中生的教育,采用合适的暗示策略,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暗示是指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动作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暗示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或其它信号和暗号等。现在就本人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暗示,身势暗示和书面暗示三个方面谈谈做法与体会。语言暗示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若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就会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改掉不良行为。有个调皮学生上课做鬼脸儿,常常逗得班上同学的一阵哄笑。这时我没有急于指责批评,先来了个“叫停”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处处地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形象、品格,以期影响学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仪表风范,实际上是其心灵的展示,对学生的暗示也就特别明显。教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常常通过仪表暗示给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修边幅的教师,教出的学生通常会不拘小节,不明语言和不明行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纪律性不强;衣着华丽,打扮入时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一般喜欢新潮,以时尚为荣,但适应能力不强,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衣着整洁大方,仪表端庄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且有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少学校对教师的仪表要求很严,除了是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外,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怕给学生造成负面暗示。因此,为了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暗示,老师的仪表必须有所讲究。  相似文献   

18.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学生边听故事边听《流水》,暗示“高山”“流水”几乎是“知音”的代名词;再次熟悉《流水》主题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