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一、"游"美的原始胎记"游"的精神性和审美性,自"游"最初产生时就已蕴涵。游的初文写作:"斿"。从造字的初形看,"游"乃人执旗子之形。"游"之本意,许慎《说文》云:"游,旌旗之流也。"[1]意思是说,"游"是指旌旗在风中的自由流动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游"字作了进一步解释:"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2]段注的"旗之游",认为游的本义依然为飘动的旌旗,后引申为旗上连缀的飘带的统称。飘带是作为飘动的飘带而被先民理解的,在先民那里飘  相似文献   

2.
我跟鱼儿一起游,星星溜进孩子的海洋。枕着海草渐渐睡熟;鱼儿还在睁着眼睛,游呀游,游呀游……鱼儿啊,怎么也不闭闭眼睛,游了一天,还是游个没够。是催着孩子快快休息,还是陪着孩子画海鸥?卜孩子的睫毛渐渐垂下,纸上的铅笔停止了行走。不知是做梦还是醒了,嚷着:我跟小鱼儿一起游。 (选自《中日谈心文李》)〔读诗提示〕 鱼儿和孩子是好朋友,在有星星的夜晚,它们相伴在一起,鱼儿游不够,孩子玩不够,即使闭上眼睛,梦里梦外也愿一起游。用动衬托静,用静衬托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天他们在一起玩耍时的情景。带本栏责编:魏晓曦我跟鱼儿一起游@徐笠翁…  相似文献   

3.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三地三化"游是指荆州的楚文化游,襄阳的三国文化游,鄂东的红色文化游。"三地三化"游应该成为湖北旅游继"一江两山"之后推出的又一精品品牌,能够促进湖北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并产生多方面的效益。搞好"三地三化"游,研究是基础,建设是关键,提升附加值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王士性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王士性之游亦有其道,他将“游”划分为“人游”、“天游”、“神游”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并且举例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天游是在神游基础上培养出的情景交融、天地化育、作逍遥游的游境奇观。“神游”又称为“梦游”,就是在梦中游历日夜思念的景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景象。人游,是指一种领悟到隐藏在景物形式背后美的内容、未形成旅游意境的旅游境界。另外,王士性还提倡广游,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6.
“游”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各有不同的特点。道家的游是超脱之游、虚己之游、隐痛之游;儒家的游是入世之游、实己之游、显痛之游。  相似文献   

7.
苏轼美学思想的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游”。苏轼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真正体现了“游”的理想,而且他的“游”带有十分明显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游”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将其推向高峰的是苏轼。苏轼将“游”看作是审美的必要方式。所谓“游”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动”,即游动的意思;二是“戏”,即游戏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周斌 《河池学院学报》2013,(4):14-20,56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游”范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审美演进历史,并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审美特征。“游”范畴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促进了“游”文学的生成,而“游文学”概念的提出则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新写法。  相似文献   

9.
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质量的仪器,学生对于"游码在标尺上每移动一格,就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增减一个质量一定的砝码"这一知识点感到难于理解。他们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游码在标尺上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游码对于支点的距离不断变化,所以使得游码对于支点的  相似文献   

10.
庄子心游与众不同,他不以外在的客观事物为对象,而是从主观世界的对象中作内在的心灵游和精神游。因此,庄子心游的主要方式有:逍遥游(想象游)、梦幻游、意境游和体道游:庄子心游的主要美学特点有:自然美、社会美、浪漫美、幻化美、空旷美、绝技美和深邃美;庄子心游的主要价值表现是: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心游渠道,为人类的存生养性提供了一条基本路径,为当代社会的生态保护找到了一条可借鉴的方法。故庄子心游不仅有它高品位的文化价值,更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很喜欢“游”这个字,无论是在玩中,还是在人生之中,也包括在写作之中,这个“游”都是我非常看重的状态。“游”的反义词,绝对是“呆”。我想告诉你,孔子是一点也不“呆”的;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孔夫子其实并不是一个老夫子,  相似文献   

12.
正南方与北方贺岁习俗终是有很大的区别。北方,大年三十烧好的大青鱼不能马上吃,白瓷盘里盛着,感觉它在不停地游,游啊游,一直游到初五,留给财神。所谓年年有余。家乡年初五,是迎财神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小鱼     
游,游,游, 游到小河里, 和水草玩游戏。 游,游,游,  相似文献   

14.
郝经是元初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内游”说是其文论的核心与基石。“内游”说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广阔的时代背景,是郝经对文学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内游”说要求作家涵泳经史,发而为有用之文,具有丰富的内涵。郝经的“理法”论、“实用”说等文论主张通过“内游”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郝经的文论在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系统性。都经以“内游”说为核心的文论在元代具有代表性。奠定了郝经在元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祝宇 《现代语文》2010,(3):105-107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记一次未能尽兴之游。其实,这是一篇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在文中,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17.
重庆缙云山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度假游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而缙云山旅游资源开发仍停留在观光游的阶段.根据目前缙云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利弊因素,指出缙云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须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并阐明在开发中需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高棱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产品。近年来暑假期间“高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高校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高校游”毕竟发展时间还不长,各方面尚需协调和完善。文章在分析“高枝游”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高校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梦中的天使     
你是天使吗 身着淡粉色的衣裙 在大海里肆意遨游 游累了 坐在一簇绿色水草间 身后是缤纷的海底世界 不知名的蓝色小鱼绕着你游呀游 你把最漂亮的那条放进小笼子  相似文献   

20.
游标卡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它主要由主尺和可以沿主尺滑动的游标尺组成,左测量爪固定在主尺上并与主尺垂直,右测量爪固定在游标尺上与左测量爪平行,并可以随游标尺一起沿主尺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