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劳动范畴作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其贯穿于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枢纽[1],在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术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视程度都颇高,因此科学掌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2].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将生产劳动界定为基本性的自由自觉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将自己的思想与传统的理性主义区别开来,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实证主义思潮与非理性主义思潮区别开来。通过对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范畴的辨析,可以把握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理解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如何能够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现实性功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既保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印痕,又清晰显现着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最初的理解与批判。其中,马克思在复述国民经济学的现象性理论的同时,利用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抓住了国民经济学逻辑矛盾,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资本等关键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解读,确证了现实经济关系不平等与资本主义制度表面规律的分歧,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前人异化研究的基础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逻辑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一些核心观点,如异化劳动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前人及同时期的左派理论家们研究的基础上而得出的。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得出只有消灭私有财产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初步设想。青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经济学潜心研究,并将所得与哲学结合,形成了其思想理论的第一个高峰。但这仍然是一部将思想逻辑建立在人本主义框架下的不太成熟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经典论断,它不仅科学回答了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劳动,而且揭示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揭示了人具有社会性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后期关于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进一步阐释了人的本质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以及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原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种经典表述,体现了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发展并不断深化的逻辑过程。我们在认识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时,应该从以上三方面把握。只有这样,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理解才能全面而且深刻。  相似文献   

8.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它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前提和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内容看起来有些混乱、缺乏条理性,但却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内在逻辑结构。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内容以及异化劳动、人化自然等思想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阐述,从实践的维度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推向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历来缺乏"人道主义"的理解传统,"反人道主义"的理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本文重返马克思论著,深入探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分析其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主题的转换,从关注自然转移到关注人,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或者是创立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把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等等.这些理解并没有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创新.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思想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对待费尔巴哈的态度上,由赞同、肯定费尔巴哈哲学到批判、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转变;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由对抽象的、共同的"类"的认识到揭示出人的社会本质的转变;在对实践的理解上,由把实践等同于劳动的理想性、抽象性到认识到实践具有能动性、主体性、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对象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类本质”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两者同是马克思走进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留下的理论足迹,同是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辩证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论“审美活动经验”,以洞穿形而上学这一内在意识建制为取向,并涵括对象化的审美经验。该审美“动词性”视角以劳动为价值始基,通过物—人感通的架构,促进感通秩序的生成: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性和谐和审美道义。区别于天命、神义的形上统筹,劳动始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敞开提供物—人双向解放、陶冶的理论前提和造命逻辑:劳动工具及其语言行动是承载社会联动和历史薪传的人类硕果——劳动即本即体,是超越特定规律和有限目的的践行方式和普遍形式;自然感性和社会感通的基础同构是马克思审美感通概念延伸向社会改造的历史动力。基于物—人同构而人—人同构的内在逻辑,实践论美学在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逻辑弊端的前提下,反观实践活动自身自然—宇宙美学的受限经验,介入命运共同体的感通架构与人文信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并不是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社会,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异化只能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在各种异化现象中,最为根本的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异化才可以得到扬弃.异化的扬弃就是在实践中使得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Division of Labour”问题一直都是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哲学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然而,现有文献在讨论“Division of Labour”问题时并不严谨,甚至常常出现歧义。本文立足“劳动分工”概念的理论源头,结合探讨“分工”问题的经典文献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揭示“Division of Labour”和“Division of Knowledge”,即“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18.
当下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主体化"理论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主体化概念的提出,以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为基础,借鉴和矫正西方主体性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主体化的统一是差异、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经典作家的论述以及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体现了这种统一性."主体化"是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化"是主体化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除了要重视时代化、民族化、本土化,还要重视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应用者维度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形势,如何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关心最多的是怎样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其最基本的向度可分"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每一种向度均有其依据和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目标取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源地,澄明马克思哲学的演变历程,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