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历编排是高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些高校在校历编排和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编排部门混乱,编排不够科学;校历随意变动,影响教学秩序;教学时间缩短,假期时间过长等。校历编排应遵循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服务社会,做好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这六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负面影响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社会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过程中要求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呼声很高。这一时期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大学纷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升学竞争加剧、校历主义等现象 ,全面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 ,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方向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与学术管理"资本"主义趋向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对学术人员管理的"资本"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中"明码标价";对学术成果管理的"资本"主义倾向则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发表"论功行赏"。受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驱动,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呈现以下特点:等级性,以人才级别或成果的级别作为奖励或资助多少的依据;物质性,人才引进的主要筹码是薪酬和住房,科研成果的奖励手段主要是货币;差异性,同样级别的人才,同样类型的成果,不同学校"价格"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4.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易被人忽视,所以中小学长期存在的精英主义教学倾向难以引起教师及社会的应有关注。中小学精英主义的教学倾向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曲解、"勤能补拙"的隐喻及"圈子文化"的排斥。克服中小学精英主义的教学倾向需要教师、社会及家长通力合作,以多元视角看待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群体间平等对话,给予"非精英"更多关照,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状况不佳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教育中"四化"倾向严重造成的消极后果等因素。我们可以采取加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力、注意环境熏陶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构建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体系等方式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招聘应该强化岗位意识,实现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正确对待近亲繁殖问题,以岗位需求与人才质量决定取舍;破解“武大郎开店”问题,提高人才招聘质量;认清“校历主义”的实质,成为真正的伯乐而不是人才招聘的机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涌现,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如高校师生群体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倾向、价值观存在复杂化倾向、党支部组织设置不够优化、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等。与此相适应的是,高校党建宣传也需与时俱进,坚持"三贴近",执行"三走进",落实"三渗透";声画结合,创新媒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是随着社会从以"生产"为中心进入以"消费"为中心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中国消费品发展现状对当代中国消费文化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中国的消费文化出现了物质主义倾向。"物质主义"不仅是消费异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进而影响整个民族。  相似文献   

9.
陈蕊  沈毅 《教书育人》2013,(27):73-75
校历是学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编制的日历,是学校一年内工作和学习的日程安排,用来规划学校的一年整体工作部署。校历及相应的学期设置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1985年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每学年两个学期的设置,存在学期冗长,课程设置、学生选课等缺乏弹性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为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学期调整,"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四学期制、两  相似文献   

10.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呈现的"司法积极主义"倾向受到了成员方的广泛关注。该倾向的出现,一方面存在着司法上的一般法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决策(立法)职能过于软弱也是一项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司法文化和司法理念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的强势体现。  相似文献   

11.
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因其在解决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倡导。这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于"重理轻用"、"低水平重复"、"文不对题"等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泛化及滥用现象;混淆教育行动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存在"去理论化"倾向。秉持跨学科研究取向,以问题为中心,正确认识、评价和定位教育行动研究,廓清概念、规避"唯方法主义"倾向、重视理论思维,方有助于我国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开发是主导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之一.当下中国社会,人力资源培养中的工具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是制约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困境之一.大量实证调查发现,这种工具主义的人才培养倾向主要表现在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办学过程中的利益导向和发展规划中的地方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3.
受全球化及社会变革影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被削弱,多元主义恣意蔓延等不良发展倾向。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因此饱受质疑,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不够成熟理性的大学生群体影响巨大,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太突出。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未把握其信仰教育的实质,帮助学生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由"知"到"信"的顺利转化,从大学生主体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因素等角度来构建其"知—信"转化的桥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新"义利观"思想下,工匠精神的回归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因此,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现状,将"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进行融合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切合实际的培养理念。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要转变认知,树立"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融合的理念;高职院校应提升学生技能,建立"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融合的教学模式;高校需加强校园建设及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省7所高校415名辅导员的幸福指数、工作状态和离职倾向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指数与工作状态呈显著正相关,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的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指数、工作状态、离职倾向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信心、成长发展、自我价值、生活满意、积极情感是影响工作状态的基本因素;生活满意、家庭氛围、社会信心是影响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幸福指数还可以通过影响工作状态来间接影响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17.
辩论主义自创始以来,在德、日两国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在二战前后对辩论主义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德国在社会民事诉讼理论指导下,出现了否定辩论主义,提倡协同主义的倾向.今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引入释明义务、法律观点指出义务、真实义务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心理学研究存在机械论倾向、神经生理学倾向、普适主义倾向、学科方向模糊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转型。心理学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这是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和中国心理学学科健康发展、实现心理学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必然要求。但心理学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要能遵循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选择研究题目和研究方向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功能主义下的社会行为分析强调行为本身以及行动者自身的创造性,强调环境对于行为的强制性作用以及行为对于环境的变革作用。伴随着新管理主义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以及强调效率和产出的制度环境的出现,教师的学术职业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学术产出出现"重量而不重质"的现象。学术职业压力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紧迫性、学术产出总量上的高要求以及对学术产出质量的高追求。基于新功能主义下的社会行为分析,结合访谈材料对该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学术职业压力的增加使得教师增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本以缓冲学术职业压力对于学术产出的影响,教师为了寻求成本最小化和回报最大化的理想状态倾向于一般性的学术产出而规避高水平的学术产出。透过学术职业压力下的教师学术产出行为审视制度环境,高校应从学术职业的本身特征以及教师的内在追求和内在动力方面重构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