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最近一年来的许多新闻事件都有微博的介入,业界对于微博所隐含的巨大的传播效力也多有文章论述。微博在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时,从其引发和参与的诸多公共事件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在推动其传播效力的深层化的同时,本身的弱势(这种弱势更多地体现在其话语特征上)也阻碍或者偏离了事件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新媒体传播建立的这种特色范式的角度,分析微博目前发展的话语性困境。  相似文献   

2.
9月3日,中国举行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引发了舆论热潮。在微博平台上,大阅兵话题更是产生了现象级的数据,一些普通网友的微博获得了巨大的转发和互动量。这些热点微博所体现的委婉表情、话语权补偿和话语蒙太奇等修辞学特征,反映了其传播广泛的话语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比赛的失利及微博上的相关热议是具有典型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通过对微博中有关"刘翔事件"的言论及发布主体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左右当下舆论方向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明星和网络公民三股力量,他们的话语代表着其所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机。N级传播时代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照并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只是社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话语狂欢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传播话语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传播话语仍是"宣传"的语言体系。宣传话语在危机时代不利于权利的表达和问题的解决。媒介需要构建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5.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3,(1):53-59,22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比赛的失利及微博上的相关热议是具有典型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通过对微博中有关“刘翔事件”的言论及发布主体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左右当下舆论方向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明星和网络公民三股力量,他们的话语代表着其所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机.N级传播时代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照并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只是社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话语狂欢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3,(21):48-51
Web2.0交互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微博时代话语呈现草根话语、民粹话语、知识话语和政治话语四大话语形态。本文主要立足于微博这一媒介平台的内容简短、原创性、交互性强、便捷性、群聚性、开放性等特征,对草根话语形态、民粹主义话语形态、知识话语形态以及政治话语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分析当前微博时代话语形态的变化现状以呈现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7.
实名认证微博应承担重要传播者、社会监督、唤醒民众关注等话语责任.对于集教育、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图书馆来说,其在借助实名认证微博扩大图书馆影响力、塑造图书馆活力形象、进行在线图书馆服务营销的同时,还应从社会层面、传播层面、个体层面确立和承担相应的话语责任.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5)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务微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在更深层次上,政务微博起源于包括政府行政权力在内的权力阻遏,与包括公民、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在内的强烈的权利向往。多元主体、公民意见和传播技术组成了政务微博的基本结构,而不同主体的话语释放则是政务微博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年,现如今国内微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在分析微博在中国的现状与特点的同时,结合媒介生态学探索微博中的话语环境和使用者的话语领地,并预测微博话语领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樊娜 《新闻爱好者》2011,(10):12-13
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年,现如今国内微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在分析微博在中国的现状与特点的同时,结合媒介生态学探索微博中的话语环境和使用者的话语领地,并预测微博话语领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传播媒介,其自媒体的传播特征改变了传统话语主体的架构,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微博技术的创新、微博用户的平等性等方面分析微博话语主体重构的表现;找出微博话语主体失范导致的畸形舆论、群体极化和侵权方面的问题;进而从媒介讯息、媒介知能、角色转变几个方面提出提升微博话语主体媒介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良好的话语体系,不只是播音和文字呈现这么简单,应该是一个体系,包括话语的内容价值、适时表达不缺位、表达技巧等。随着传播生态的变化,在多元的声音中,传统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正在被削弱,这不只是表现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的缺失,还包括在话语的表达方式中妙趣横  相似文献   

13.
沈彬彬 《新闻世界》2012,(4):213-215
本文以2011年日本地震为例,探讨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总结谣言传播中的话语特点、话语失衡现象以及预防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年来的许多新闻事件都有微博的介入,业界对于微博所隐含的巨大的传播效力也多有文章论述。微博在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时,从其引发和参与的诸多公共事件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在推动其传播效力的深层化的同时,本身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随着其影响力的日益显著,微博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在2010年、2011年两会期间微博问政渐成风潮,成为两会新热点。本文着眼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探究微博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条件,针对微博传播及两会微博问政现状作一些反思,由此展望微博未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福柯"将话语和语言置于社会实践和过程的中心位置"的观念为指导,采用费尔克拉夫"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路径,分析宜黄拆迁事件中的三方话语——《南方都市报》的媒介话语、宜黄官方话语以及新浪微博直播"机场围堵战"和"女厕攻防战"的民间话语。本文认为,"话语描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和"预先假设"(presuppositions)是话语建构的主要方式且具意识形态效能,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仅话语与话语互动,而且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互动,话语既反映社会现实,又建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当前危机事件频发,危机传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谣言与真相、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自我辩解与责任承担的合理切割是危机传播的困难所在。可以利用危机传播的话语"切割"策略,通过话语情境化、角色话语转换、语义转换等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19.
宋雪 《传媒》2019,(12):51-53
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所有地市环保部门均开通了官方微博。以“生态环境部”微博为龙头,全国环保系统微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环境政务微博在传播政府环境政策、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传播格局变迁、政府职能转变及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政务微博话语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环境政务微博话语空间存在哪些问题?环境政务微博话语空间应如何转变建构路径,以重构政府环境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1):45-53
传播效果是衡量媒介效能的指标之一。在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官方微博的危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态势,而构筑政务微博的话语权则成为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新浪政务微博"北京发布"在"7·21"暴雨中的危机传播为例,研究了政务微博的危机表达和传播效果,从政务微博管理主体、政务微博运营现状以及危机传播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政务微博的危机传播及话语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