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2.
《师说》一文,结构之严密堪称典范,写作缘由也交代得清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中心论点在中语界竟然引发争议,实在令人惊讶。笔者认为,这一切与《教师教学用书》的错误主张应该有极大的关系。以前人教版将文章首句去掉"古之"二字,视"学者必有师"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而如今苏教版干脆认定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就是中心论点。其实,只要清楚文本首句的意思,明确韩愈的写作动机,结合中心论点的定义通读全篇,就能明白上述两种看法都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文章开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托古立论,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有的甚至说“劈头一句,就是从正面立论,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5.
《师说》这篇课文中的第二段是全文的主要论证部分。讲清这一段文义就能使学生理解韩愈阐述的“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论点。构成这个段落的三个对比句及作者在每个对比句后所发表的议论是讲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取串讲方式,分析这三个对比句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简单论述对比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有重点地讲解疑难字、词、句,力求把课文分析与字、词、句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讲解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6.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7.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开篇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有人认为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只是在论述从师的…些道理而已。而笔者认为,要查清《师说》中哪一句话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采取类似确定一个新的物种属于什么纲目的方法,从论点的定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本源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具备论点特征又为论据所证明的观点,必然就可认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据此,笔者对《师说》中心论点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8.
“师”无疑是韩愈《师说》中的最核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始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在文中给“师”确定了一个特有的内涵,这似乎是明白无误的。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师说》这一篇文章中,“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人们都注意到韩愈所说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而非别的,却忽略了“师”也应有其特定的内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道”是如是所指,那么“师”当然也就是指传授孔孟之道的师了。进而,所谓“受业解惑”也应当都是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了。可是从第1段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是…  相似文献   

9.
少年韩愈     
墨水 《初中生》2008,(6):14-1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10.
少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11.
1180多年前的韩愈写过一篇文章叫《师说》,文章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后,“传道、授业、解惑”便不知不觉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业方式。我们不得不折服于韩愈的概括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洞悉力。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笔者认为,仍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诠释教师的职业,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完全相悖。  相似文献   

12.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借古论今,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以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他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他在整个士  相似文献   

13.
教师应该用什么去教书?这仿佛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明确回答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似乎并不明白这一点,照本宣科者有之,不求甚解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混天过日者也有之。对于这类人,我只好用一个旧名词“教书匠”统而称之。  相似文献   

14.
韩愈是我国古代一位颇有成就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出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关于教师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依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愈真累     
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许多应不“耻学于师”的从师观点,以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等体现师者重大职责的千古名句,的确使人获益匪浅。在受到作者熏陶的同时,我又不免对作者的一些说法产生怀疑:他对求师的理解未免太死板了。当然谁都不能十全十美,必须向周边的人学习从而弥补自己的缺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朋友之间可以在内心砌成互相学习与求知的堡垒,长幼之间也可以建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解惑”“出人”的目的,但我们不一定要“曰师曰弟子”呀。如果韩愈真像他自…  相似文献   

16.
说“求师”     
宋朝的杨时,有一次去洛阳见他的老师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盹,他便站在一旁等着,那天正好下大雪,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得一尺深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杨时求师的迫切心情。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而学习,是必须要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这样便为创造一番事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这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上.情况也一样。如杨振宁的老师是芝加哥大  相似文献   

17.
一说韩愈,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师说》。甚至还能背诵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有些人却未必清楚,韩愈不仅做过官,而且还当过老师,不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6,(9):32-34
中国古代称教书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豪韩愈的《师说》一,“古之学必有师,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引以自豪的荣耀。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在一个论证层次中,除了论点和论据以外,还另外有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文字。譬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时,列举了孔子广泛从师的事例,引用了孔子  相似文献   

20.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