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就数学新课导入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提取素材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已被各位数学教师普遍接受,因此,教师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在上课一开始开展别开生面的30秒钟跳绳比赛,让学生分别记下各自跳绳下数,然后教师也提供自己跳绳下数的信息:“我跳的下数比王力同学的2倍还多3下,我跳了几下?”通过一次跳绳比赛,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数学素材,为以下新课的展开提供了实际数据,摒弃了传统教法中采用学生陌生而…  相似文献   

2.
邓颖 《四川教育》2020,(3):30-30
教师要充分尊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衔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引入生活素材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物体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以及盒中黄沙的体积,通过自主比较、概括、思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呢?笔者从回归生活学数学的角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思考。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  相似文献   

4.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代表的“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这反映了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非“装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利用教材列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皋Ⅱ形象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育常被看作是“冷漠”教育,是一种纯知识的教育。教师忽视实践应用,必然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缺乏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提出了“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让联系实际的雨露在“润物细无声”中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6.
(二)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 对于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这一课改理念。教师的理解上也有较大的偏差。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把龙虎山的景观先让学生浏览一遍;又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始;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标的意义……这类过于联系生活的例子在课堂上不胜枚举,它严重干扰了数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的枯燥乏味,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写数学日记恰恰能体现这一点,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的今天,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一要求,全国各个版本的数学新教材在编写上均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编排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也基本按照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称之为“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到底怎样的课称得上“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澄清,一是为什么要创设生活情境?二是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产生一种强大的学好数学的愿望,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评析] 上例中的“购物发票”、“商品信息”这些生活素材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使之成为了生成的课程资源。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之间的距离.因而也扩张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以此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到“小数”这一知识的存在,感受到了数学的无限价值,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购物发票上的小数”这种真实存在的学习材料.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而“关于小数.你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呢”的询问.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为展开有效地教学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2.
李秀梅 《广西教育》2007,(10B):41-41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氛围。数学教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其选材内容、文字描述和结构编排均有利于学生自学的探索。如教材的每一册、每一章的开头均有图文并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每一节教材中插有“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文中还不时地出现“读一读”的数学史话及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凡有经过推理的计算或证明题还通过加小括号注明理由及方法,明确告知学生每一步骤所用的定理等。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凡学生能懂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不易理解的部分,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阶梯”、“重点难点点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害怕计算、厌恶计算。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数学教师应该对计算教学的目标、内容、价值取向作出新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单调重复的、枯燥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计算过程中,品尝计算的乐趣,让计算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现代数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倡导数学联系生活,计算教学也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承载着数学内容,并且发挥了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在计算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因为有了“情境”,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5.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人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渭“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程建华 《福建教育》2007,(11):49-49
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是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精选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焊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或现象上,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开辟一条广阔的通道。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类》时,某教师让学生围成圆形,并在中间随意堆放衣服、鞋子、篮子、书、瓶子、玩具等各若干件。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说地上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怎样放才好,并引出分类。在这里,教师将教材的内容加工成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自觉产生收拾、整理的愿望。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分类”这一知识存在于他们熟知的生活世界中。  相似文献   

17.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成为数学课改的一个亮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忽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固有的知识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一味片面地追求生活化。如在某一公开课——“商的近似值”的教学中,执教者通过录像,创设了一个去新马泰旅游、用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兑换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尝试计算时发现除不尽,从而引出商的近似值。其实,这样的生活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人民币与美元的…  相似文献   

18.
杨秀君 《教师》2012,(34):25-25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日记”是符合课标要求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响应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倡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实际中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可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需要的就是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学年的第一堂课是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第一堂课往往具有好奇心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课、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学科内容“有意思”。便会激发起强烈求知欲。以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7,(Z1)
一、回归——让生活走进课堂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数学中应引入“生活”这潭活水,让学生学活生生的数学。一份电话单,一张超市购物小票……都可以成为研究学习的素材。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从而为课堂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