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霄 《课外阅读》2011,(2):207-207
《语文课程标准》说“没有,上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这里的“生活”不仅是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更是广阔的社会,是奔涌的时代潮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进程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汇入世纪潮流,借助生活来激活教材,活跃课堂,深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日后的“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中也提倡“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一、情中“探”——在探究中认识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中,教师在安排主题活动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乍与世界隔绝开来”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崔峦老师说:“语文是是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  相似文献   

5.
教育人本论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格式化”,而应该是富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人。是只会呼吸的人体标本;没有个性的时代是没有发明创造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钱芳英 《考试周刊》2011,(36):66-67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相似文献   

7.
李君萍 《中小学电教》2012,(12):106-106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些话: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些话中最醒目的一个词是发展个性。然而,传统教学的注入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框死,大量的机械作业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塞死,沉重的精神压力把学生的心灵堵死,这些都是与“发展个性”的目...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活味的语文是死的语文。生活语文,就是从生命认识论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从“生命意义”和“生成论”的意义上来把握语文教学,将学生学习语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主张“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教学评价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  相似文献   

10.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时代新心理主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秉承了日本文学历来对“生”与“死”这个主题的讨论。作家擅长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入手,讨论人物对于生死的选择转变。在作家致力终身的代表作《菜穗子》中,他用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了三村、黑川两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菜穗子——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在小说当中,菜穗子的生死选择几经变化。她也曾逃避现实,选择孤寂落寞的避世生活。然而童年玩伴的人生悲剧和丈夫的转变最终使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她对于“新生”的追求犹如凤凰涅柴,冲破了小说中现实环境的桎梏,展示了堀氏小说主题从“死”到“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先生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先生还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昵?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祁自成 《甘肃教育》2011,(24):67-67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以儿童生活为本”是新世纪教育理念的一个明显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真正化枯燥乏味为生动精彩,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生活的压力加大,面对压力,面对生活带来的苦难,有的人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种放弃是对生活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当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少年选择放弃生命的时候,“自杀”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就此,作者提出三个反对自杀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相似文献   

17.
一、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魅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堂是死课堂。”以生活作中心的鲜活课堂,生活化政治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8.
臧坤 《课外阅读》2011,(3):54-54
21世纪,新的时代,新的世界,理应给新时代中学生的脉搏注入更新鲜的血液,激发中学生更活跃的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有很多学生的文章没有彰显个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以鲜明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采呢?请运用独特的视角,彰显独特的感受,发挥独特的想像,驾驭独特的语言,用“我”的眼睛看生活,用“我”的心灵悟生活,用“我”的文笔绘生活,努力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这样说道:“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进而认为没有生活味的课堂则是死的课堂。“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我们要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语文的经验与知识,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