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漫画要讲究艺术美、形式美。有人说漫画是丑术,我不赞成这个看法。漫画同其它造型芝术一样,也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当然,漫画有自己特定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构图明快,对比鲜明,线条简捷,形象夸张幽默,即使同别的画种混在一起,我们也可以一眼将它同别的画种区别开来。这就是漫画具有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
想出好点子漫画界对漫画创作有一句流行的话叫“三分画,七分想”,可见想——构思,在漫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思,就是在题材、主题确定后,寻求艺术表现手段的过程。构思也叫想点子,点子想得巧,漫画便会画得好。构思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一般化。看画稿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不新鲜,不生动,似曾相识。人画亦画,便不那么感人了。因此,画漫画要求在构思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深入挖掘,多找角度,多方位去表现。这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一个主题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可以用多种点子去表现。如  相似文献   

3.
报纸和刊物上经常登载漫画,这是读者都知道的。但是,报刊和漫画之间的关系,知道的人似乎不多。一些新闻学著作里并未提及漫画,可见某些研究新闻学的学者也不大清楚,或者不大注意。很古的时候就有漫画式的绘画和雕塑,中国有,外国也有,但没有漫画和漫塑的名称。现在看到的这种漫画,比较多的出现在欧洲,大约在十七世纪,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漫画作者。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印刷报纸,也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欧洲(1609年德国出版的《报  相似文献   

4.
世象漫画是一种描写世态人情的漫画。作者运用漫画的表现手法,对社会生活,人情世俗表达自己的看法。世象漫画这个名称,一些人可能感到陌生,其实,它早在30年代就已经很盛行了。漫画前辈丰子恺先生就画了许多世象漫画,他的专集就有《儿童相》、《学生相》、《民间相》、《都市相》、《战时相》等多种。叶浅予、陆志库先生的漫画速写也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特别是市民的生活情景。 世象漫画以反映社会家庭生活为主,在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可以讽刺,可以歌颂,可以抒情。运用的手法注重反映生活原型,对事物直抒胸怀,一般不…  相似文献   

5.
漫画和报纸     
漫画和报纸的关系可谓密切极了。大量的漫画发表在报纸上(现在刊物上也渐渐多起来了),许多漫画家都是在报纸的培养下崭露头角,中国和外国都有许多例子。漫画离开了报纸就不能繁荣,报纸如果不利用漫画,至少也是失策。我们的报纸是一贯重视漫画的,我自己就有深刻的体会。在延安时期开始是新中华报,那时延安没有制锌版的条件,漫画要用木刻的办法刻出来。我就自画自刻过。后来解放日报出版,报社的领导和编辑也十分重视漫画,  相似文献   

6.
新闻漫画作为一个画种,在中国的兴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新闻漫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战斗风格,鞭挞反动、愚昧、落后。前辈漫画家们肩负起时代责任,用自己的画笔和心声,唤起人们的觉醒和奋进。坚定地站在国家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这是中国漫画优秀传统的主流。从中国的漫画发展史看,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漫画家,他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视社会的进步为己任,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漫画作品启迪教育人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抗战时期的漫画,是中国漫画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还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漫画家。  相似文献   

7.
师晶 《新闻世界》2003,(12):45-45
说起漫画,许多人可能会很“糊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电视里的叫卡通,小报上登的是幽默,大报上刊的是讽刺画,街面上流行是口袋书或成人绘画读本,而漫画是什么呢?翻开《辞海》,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漫画,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实,早在出现漫画这个名称之前,也有叫“讽刺画”、“滑稽画”、“寓意画”等  相似文献   

8.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丰子恺近代漫画艺术的成长之路,重点从将漫画的理念引入中国、在绘画技法上中西合璧、创造了多种漫画类型等方面深入考察论证了丰子恺的漫画艺术成就及其历史贡献,并从开辟了新的画种和丰富了我国的艺术理论方面指出了丰子恺的漫画艺术成就对我国艺术事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现代漫画,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与新闻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农民主要是靠土地而生存,那么,漫画则主要靠报刊而生存。这就形成了漫画这个画种的双重属性:既属于艺术范围,又属于新闻范围。这是由它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漫画的政治性和时事性强,有特殊的战斗力,适合于配合  相似文献   

11.
书法和绘画本是两个不同的门类,虽然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在其各自的特征上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常见在国画上使用书法题诗题款,但将书法变成画,或将画变成书法便不多见了。漫画虽然形式多样,但将书法与绘画“嫁接”、“融合”,这种形式也是不多见的。近年来,我看到一些书法同漫画结合,即“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作品。有人说是漫画,有人说不是漫画。我觉得,这些作品既有书法与绘画的艺术性、观赏性,又有漫画的幽默性、思想性、趣味性,它们具有漫画的性质,应该说也是一种漫画。  相似文献   

12.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2):5-5
5月26日,漫画大师丁聪去世,享年93岁。丁聪的父亲丁悚是很有名的漫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的门口,他家也成为漫画家和演艺明星聚会的热闹沙龙。也许,就是在那时,丁聪开始形成了自己漫画创作的理念:画眼睛所见,画心中所想;鞭挞丑恶,颂扬美好。  相似文献   

13.
漫画作为一个面种,有着既不特别高雅、也非可有可无的地位,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读者多;二是能画的人多。说起读者多,真是雅俗共赏,不论男女老少一般都比较喜欢看漫画。因为漫画取材广泛,而且题材多是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寓褒贬,别善恶,使人看了更能明辨是非,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4.
漫画最早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于全球。20世纪初期随留日学生的回国将之传播至我国内地,并迅速为报刊媒体所接纳。20世纪中国漫画的开端是伴随着近代沿海地区城市新闻出版业的勃兴而展开的。早期画报、画刊是漫画艺术最为普遍、最直接、最为有效的流通载体。所谓“谐画、滑稽画、讽刺画”是漫画这一绘画样式的早期名称。新闻漫画是指用漫画的形式报道新闻或者评论新闻的一种报道方式,又称为政治漫画、评论漫画、社论漫画、政治讽刺画等。由此可见,新闻漫画是紧密联系时事政治、画外有声的,它将作者的观点视角通过图画来体现。我国著名资深老漫…  相似文献   

15.
漫画以其谐趣和讽刺性,从绘画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画种。谐趣又有所含蓄,即是幽默。幽默和讽刺,都是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漫画则是以图象表现这类语言的。思想和语言是无所不包的,所以漫画表现的题材也是无限的,想画什么都可以入画——重大的,细小的,严肃的,轻松的,人世间的,头脑里想的,现实的,虚幻的……包罗万象。漫画中可以画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打架,甚至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原子、音波也都能画出来,这在其他画种中是见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漫画以其谐趣和讽刺性,从绘画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特的画种。谐趣又有所含蓄,即是幽默。幽默和讽刺,都是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漫画则是以图象表现这类语言的。思想和语言是无所不包的,所以漫画表现的题材也是无限的,想画什么都可以入画——重大的,细小的,严肃的,轻松的,人世间的,头脑里想的,现实的,虚幻的……包罗万象。漫画中可以画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打架,甚至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原子、音波也都能画出来,这在其他画种中是见不到的。  相似文献   

17.
翻阅漫画史发现:漫画这种艺术形式早已有其雏形,但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画种却很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漫画是带有评议性的绘画,其形成必须以社会民主为前提,以民众自由评议为条件;其二,作为评议性与谐趣性的作品,漫画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群众基础。只有为广大群众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漫画在辛亥革命前后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由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形势.这一时期的漫画多是结合时事政治或重大社会事件创作的新闻漫画.新闻漫画的兴起对于当时民众了解新闻信息、鼓舞斗志、思想启迪发挥了文字新闻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漫画作为一个画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我国清末民初,报刊上始大量出现漫画,比欧洲晚近三个世纪。漫画史家毕克官认为,如果从故宫所藏明代皇帝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1465)算起,至少在500多年前中国就有漫画了。  相似文献   

20.
漫画可以完全没有文字,甚至连标题也没有,但也能使人一目了然,即所谓无字漫画.有时我也采取这种形式,而更多的情况下我习惯于运用文字来辅助,利用语言艺术使一幅漫画增加一点“文学”成份,让读者去回味. 漫画中利用文字一般说有三种形式:对话、旁白和标题.另外还有韵文和打油诗。记得我画过一张说明精神与健康的关系的漫画:画面上林黛玉守着药罐子愁眉不展,身旁立着老寿星对她在抚慰。有一句话白:“林姑娘你总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