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西周的"宗法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核心,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一制度的看法都是从它的负面来解释,本文主要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来阐发它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主张的提出都在深层意义上蕴涵着人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反观与思考,是其社会文化心理的直接表现.明代"尊唐抑宋"的诗学复古思想便是如此,它是当时明代地主知识分子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是当时地主知识分子在汉族中心神话破灭之际对之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乞求与渴望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受到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风会党实现自身政治任务的政治意图所决定,晚清会党也积极参与了反洋教斗争;晚清会党在反洋教斗争中,往往能够依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时下层民众普遍的反洋教的社会情绪,采取较为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外来侵略势力和清政府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大量的史实也表明,会党在反洋教斗争的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清雍正年间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诔文的功能中述哀职能的加强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弥漫的忧伤的死亡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产生了两种社会心理:对死亡的极度迷茫与哀伤,对生命的放纵与狂欢.这两种心理的矛盾作用产生了魏晋以哀为美的审美气质.本文旨在探讨这种死亡情绪在诔文中的表现及寻找死亡情绪的根源和其在社会风气中的扩展.  相似文献   

6.
“诗庄词媚”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背景、创作主体和词的演进方面考查词,并与当时的诗歌创作对较,考查“诗庄词媚”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后,有关社会改造问题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中心话题。围绕着中国社会改造的方法、改造的出路等重大问题,不同的思想政治派别各自阐发自己的“主义”,构成了当时社会改造思潮纷繁复杂的图景。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严谨而科学的理论,与其它社会改造理论区别开来,并在众多的社会改造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改造思潮的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列强和社会心理等原因,是历史合力的结果.以前学者多从政治、经济、列强等角度加以分析,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本文试着从社会心理对孙中山"让位"的原因做简要分析,试图从失败的多方面原因中解析心理层次以求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更立体、更全面地看待孙"让位"给袁这一历史事件.社会心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条件,但一旦形成它又能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心理是"拥袁弃孙"、"非袁莫属",袁世凯即时抓住当时人们这种"众望所归"的心理,积极逼清帝退位,宣布赞成共和,最终篡夺了革命果实.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老公、老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它的产生契合了当时一定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其作者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尽情发挥着他孩子气的想象,同时,作者在书中也溶入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求功名而不得的苦恼,创作的过程是他宣泄自己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一系列的哲学观点,为国家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墨子所处时期的社会、人文背景以及当时的音乐发展状况,来探究墨子非乐思想形成的诸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墨子非乐思想对现下中国社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共斗争,集中驳斥了史学界流行的观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仍在激烈斗争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现象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3.
论王符"民为国基"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符,东汉末年著名的社会进步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流弊,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民为国基”的社会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4.
浅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自它产生之日起便盛传不衰。立足文本加以解读,可发现其成为唐五代社会一个独特文化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红叶意象所具有的美丽而凄凉的美学特质,唐五代人好奇的心理和审美情趣,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阐释,可以揭示唐五代宫女的悲剧生活以及当时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社会饱受非议的直接民主制一度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不仅宣传者众多,而且在当时出台的多部国宪及省宪文本中都有关于公民直接民权的明确规定,并曾得到部分实施。直接民主思潮在中国的广受关注,既与当时知识界对代议民主制的反思密切相关,也受到一战后欧洲国家多部新宪法的直接影响。对于直接民主在中国的前景,倡导者有之,怀疑批评者亦有之。直接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国知识界追赶欧洲政治新潮、建构现代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以政治手段解决中国问题的理想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17.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都体现在词汇的词义上。通过分析“国”和“中国”两词词义的变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隐藏其背后的当时的社会状况,而且也能看到社会赋予一个词语新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夕,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剧作的翻译介绍,引发了中国人对封建的性爱伦理和婚姻家庭制度的反思与叛逆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在"五四"思潮和文学中,深蕴着文化人拯救社会与自我关怀的双重情结,但随着社会改造意识的增强而忽略了国人精神与人格改造的任务远远还没有完成,不能不说是当时认识上的一种偏颇和误区.  相似文献   

19.
纪昀生活于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从表面上看,天下统一,国力强盛.但实际上,其内部已潜伏着许多危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深刻地揭示出了当时所存在的种种社会弊端,表现出了批判社会的魄力及勇气.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历史现状以及了解纪昀的真实面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监思想在周代十分普遍,是周代非常重要的一种监察形式,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礼治时代,它对当时的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其监察功能很值得探讨.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社会发生重大变革,随着专制集权的逐步形成,天监亦丧失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