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新图式 ,它与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同属中国三十年代的意识流小说。施蛰存用心理分析法创作小说 ,突破了弗罗伊德性心理分析的范围 ,深入到了文化的冲突、人物生存的状态以及普通的社会心态之中 ,为小说表现现实提供了使用心理分析方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了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主题选择、人物刻画及描写技巧等方面对施蛰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摒弃了显尼志勒对描写病态心理的偏执,并与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心理分析小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是通过显尼志勒才了解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显尼志勒所擅长的内心独白,将人物的性心理描写到极至。在《善女人行品》里,施蛰存以内心独白写女性性心理,是“完全研究女性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施蛰存写的女性都是欲望的畅想者,而不是欲望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枫 《文教资料》2012,(33):63-65
施蛰存通过对“英雄”自身心理的剖析、对人民群像或个体的塑造以及处于“英雄”对立面的女性形象的刻画.使曾经的英雄走下了神坛,他们深陷在对性欲的苦闷和对女性的崇拜之中不能自拔,从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施蛰存人民意识、平等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女性心理、命运的关注。本文以《将军的头》小说集为例探析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是比较成功的。他吸收、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拓宽了人物的心灵领域,而且渗透到无意识底层;在刻画人物的梦幻、变态心理的同时,又没有忽视表现人物心理动因的社会因素。因此施蛰存对人物心理活动多层次、多侧面的挖掘,加强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达到了用传统描写方法不易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的小说长于以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而他的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为主角和以历史情境为背景的双重性质,使其人物心理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中人物心理矛盾性的三方面表现,即圣人形象与凡人心理之矛盾,道德理念与人性欲望之矛盾,情欲与死亡之矛盾,从而研究其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1905— )在表现都市社会的现代色彩时,偏重以心理分析来发掘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他先后接受了显尼志勒、蔼理斯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大胆探索在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和精神缺损型怪异心理等精神领域里文学表现的可能性,并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从而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表示了一个新的倾向”。一、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三十年代,是旌蛰存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代表性作品,均在该期完成。其中,能够比较集中反映他在心理分析方面的创作特色,以及表现这种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从1905年出生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历程,他的一百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编辑、教学工作,他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的口号是“另辟蹊径”,是求新求异。施蛰存最大的贡献是标新立异地运用心理分析和魔幻色彩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女性崇拜心理的探析主要有五个方面:名妓情结的影响,浪漫爱情的补偿心理的影响,婚姻及亲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硝影响(名著《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道教母性崇拜对林语堂的影响),西方留学定居生活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体现在了林语堂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和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小说表现佛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吸取西洋小说心理剖析、叙述视角多元化的长处,融入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具有新旧杂糅,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叶绍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生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人生,反映人生的疾苦,表达对普通人生苦难的同情和对造成人生苦难的社会的批判;坚持现实主义的方向,关注时代风云,在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思想变化的脉络,对整个人生派小说创作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李铁大量的表现工厂生活的小说中,其前后期的作品有着很大变化:由单纯、诗意地表现身边的生活,到因生存焦虑产生出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之作;不滞留在单纯的现象批判,对生活充满着信赖;关注被遮蔽的工人生活的现实,细腻地呈现女工们的内心感受。这些充分显示着他思想与艺术的成熟。李铁小说的魅力既同他的人生状态、生活工作经历有关,也同他的艺术美学原则有关。发展与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小说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 ,表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生活旋律 ;作品充分的诗性特征说明现代小说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穆时英的小说写出了中国城市特色 ,为现代文坛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本。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早期小说最动人的地方便是其中无意于技巧而展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作者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坚持自我体验,形成得之我心的“自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这种哲学视域的指导下形成文字.沈从文在这些文字里宣泄自我情怀又构成自然成文的审美内蕴,从而构筑了他小说创作的基础与一以贯之的心理架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文学;是注关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记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废名是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对于废名后期的小说.学者较多研究其现实性及禅意的变化,较少涉及小说的情感特征.文章结合废名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观的变化,着重探讨废名后期小说的情感特征:真挚率直、理性谐趣.  相似文献   

20.
《家庭的幸福》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先后创作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内容表现方面,从前者对庄园生活的赞美抒情到后者更多的无情揭露;结构上从前者的一线贯穿到后者采用双线发展;在心理描写上则后者比前者更为出色和丰富,由此看出托尔斯泰在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