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根据Lakoff和Johnson倡导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视角重新看待外语电教教学,提出语言来源于实践,外语电教教学因其直观性和模拟真实性而符合外语语言习得的心理认知基础,因此电教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外语学习者学好语言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本文评述了体验哲学的背景、重要原则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Lakoff的体验哲学为当代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历时描写是体验哲学关注的重要课题,而语法化现象是历时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法化现象的研究理应归于体验哲学的范畴。本文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语法化的内部动因及其运行机制的认知体验基础,从历时的角度佐证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翻译体验观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为基础,对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具有巨大的解释力。翻译体验观指导下的翻译认知能力要求译者通过认知主体的体验认知活动,增加对语言、文化及文本世界的体验经历,并以翻译实践的检验培养和不断提高翻译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新姣 《考试周刊》2010,(11):54-5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对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体验缺乏等问题,结合体验哲学关于人类心智、认知和思维的要点理论以及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英汉“喜悦”的认知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框架,以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喜悦"的原型进行了认知分析.英汉"喜悦"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上演变而来的,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英汉情感概念"喜悦"是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表明,体验式英语语法教学理念源于语用学的顺应理论研究,应从实践中感知、经历和体验,强调语言构成与人心智对客体认知思维模式的一致性。体验式英语语法教学是关于语言词汇、小句或语篇顺应规律哲学思维的解构和建构,应以顺应语言生成规律的哲学思辨组织体验式英语语法教学。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认知隐喻的投射以人们的身体体验为基础,不是几何学的机械的投射。通过投射本身对认知隐喻理论中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强调意义源自人的身体体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用同一认知框架下显著的方面指代不那么显著的方面。汉、英语中存在许多指人转喻,它们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其原因是汉、英两个民族对不同类型的指人转喻中所突显的显著方面有着相似或不同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Lakoff和Johnson在严厉批判西方客观主义传统哲学和乔姆斯基TG语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全世界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体验哲学登台亮相有其哲学上的历史根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著名哲学家洛克经验主义观念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以及普特南内部实在论的影响。我们认为它还与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关联。但体验哲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则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以前虽有哲学家提及,但未能从认知层面将其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拟对体验哲学作一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雪 《华章》2007,(6):135
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界最热门的课题,而任何一种语言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其深刻哲学基础的,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及其哲学渊源和对传统语言学理论哲学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Lakoff等体验哲学派对传统客观主义语言哲学理论的一种扬弃。其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外语教学应凸显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建构学习者的ICM,利用ICM来解释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认知模块系统。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用学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与趋势.体验哲学作为当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将人与世界的互动活动--体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的精髓被概括为3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是语用学哲学渊源的发展,是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弥补.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强调意义源自人的身体体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用同一认知框架下显著的方面指代不那么显著的方面.汉、英语中存在许多指人转喻,它们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其原因是汉、英两个民族对不同类型的指人转喻中所突显的显著方面有着相似或不同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应用英语翻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部分疑难杂症,如双语文化缺省、隐喻思维欠缺等。文章以此为探讨对象,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思考翻译教与学,强调体验哲学语言观,深入挖掘"体验性"在翻译中的认知作用,凸显隐喻思维的重要性,同时阐释其在应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点性理解及应用,继而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拓宽翻译思维,树立课堂教学的创新型理念,顺利构建"和谐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应用英语翻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部分疑难杂症,如双语文化缺省、隐喻思维欠缺等。文章以此为探讨对象,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思考翻译教与学,强调体验哲学语言观,深入挖掘"体验性"在翻译中的认知作用,凸显隐喻思维的重要性,同时阐释其在应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点性理解及应用,继而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拓宽翻译思维,树立课堂教学的创新型理念,顺利构建"和谐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体验的结果。论文从"体验哲学"的三大原则入手,以曾令云长篇小说《豆沙关》为例,具体探讨了昭通方言中的"体验哲学",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昭通方言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体验学习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新型学习方法.该文从哲学的维度反思了体验学习的学习机理,并阐述了体验学习是体验的主体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此外,以双重知识论为基础的体验学习将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整合为一种具有优势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实现社会知识与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并完成创造知识的目的.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为完善当下的教学提供了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认知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更多地注意到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双语转换机制,但对译者的“非语言认知”如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却关注不够.然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体验哲学还是现代主体性哲学抑或是翻译学科框架的本体论哲学,都为译者认知研究的社会视角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知范式下的译者研究,不仅应继承文化范式下对译者主体身份的关注,而且应从跨学科角度借助社会心理学来考察译者的群体身份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