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苞的散文名作《左忠毅公逸事》,是其"义法"说的典范之作,因此,对原文"义法"的梳理与掌握,是翻译《左忠毅公逸事》的必要环节。谢百魁对《左忠毅公逸事》的英译,紧扣原文讲究"义法"的特色,用词简洁准确、句章连贯、内容前后相应,但同时因囿于对原文"义法"的再现,谢译存在着些许的疏漏与遗憾,这些对于我国古文译介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左忠毅公逸事》初看起来,文字平自如话,写作上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加上又是自读课文,极易被教师、学生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用心去分析、体会、领悟,就会发现《左》中三美,美不胜收。其美的特色表现  相似文献   

3.
教学语境由教室布置、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时所运用的言语体态服装、教学流程的各元素构成的课堂交流情境,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生成性特征。文本语境就是教学语境,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言语、教学评价、教师服饰等都要与文本语境相融合。《亡人逸事》的教学语境当为悲戚,教学目标当以"亡人"为核心进行情感体悟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亡人逸事》是痛定思痛的作品。孙犁将哀念之情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关键就在于作者的选材,即作者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断"。多读、模仿、借鉴这样的作品,进而理解记叙文选材标准,对于中学生提高记叙文的选材水平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中华文库收录的《左忠毅公逸事》英译文使用了很多解释性翻译。古文译介中,解释性翻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解释性翻译又使译文有繁琐、啰嗦之嫌,与原文的雅洁文风相冲突,不能忠实地传达出原文语言与风格上的特点。若想化解这一矛盾,译者便不能满足于解释性翻译的便利,只能视之为无计可施情况下的权宜手段,同时不懈地探求更加准确的对等译法,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斯蒂文斯的著名诗歌《坛子的逸事》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生态伦理思想。诗人认为人类无权凌驾于自然之上,更没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自然。如果人类一味侵犯自然,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面对恒久自在的大自然,最终成为一桩逸事。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微行入古寺”一句.编者注释“微行”为“皇帝或官员穿平民衣服出行”。原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四册则注释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而其他古文选本的解释大多也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8.
现代创作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拉开描写主体在常态和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动的差距.造成审美感受的落差.即艺术反差.往往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发人深思的启发性。令人称奇的是桐城派第一人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竞如此生动地体现了今人所说的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给人物作传时 ,常以“谥”或“谥号”称代 ,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其中“忠毅”是明代左光斗的谥号。崔铣的《记王忠肃公事》一文中 ,“忠肃”则是明臣王翱的谥号。为作品命名时 ,也常用“谥号”。如王安石 ,谥号“文” ,作品集为《王文公文集》 ;范仲淹 ,谥号“文正” ,其作品集名为《范文正公文集》。了解“谥号”的相关知识 ,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何谓“谥号”呢 ?关于谥号有哪些规定呢 ?谥号 ,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称号。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 ,为避…  相似文献   

10.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以“清正雅洁”而著称,该文作为传统篇目,被选入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主编的高级中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实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该文对疑难词语及句子一般都有注释,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但该文对部分词语及句子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这给准确理解课文带来困难,而且配套《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对部分难句的翻译也颇多疑点,对此,笔者不揣谫陋,择取几例,试与教材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11.
《左忠毅公逸事》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的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而隐涵深厚,又使人物思想性格鲜明突出,这是方苞记叙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视学京畿。”课本注:“视学京畿:任京城地区的学政。”笔者以为此注疑点有二:一是这里讲的是左光斗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讲他担任什么职务;二是“学政”这个职官,明代没有设置,直到清代时才设置。《辞源》上讲得明明白白:“学政,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  相似文献   

13.
《饺子逸事》是一篇饱蘸深情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感念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鄂冠中 《语文天地》2013,(12):14-15
《段太尉逸事状》是古代人物传记精品,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为段秀实辩诬而写给在国史馆任职的韩愈的一篇行状。教授本文通常是从文言字词梳理和人物形象分析两个角度展开,这种教法遵循文言文教学常规,本也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柳宗元作为一代文宗,  相似文献   

15.
《黄公度行年考》对南宋词人黄公度的生平、仕履、创作进行了集中考订,然仍有未尽之处,如黄公度的家世、逸事等资料遗漏失收,其父黄静及其从兄黄庚、黄童的生平事迹及其诗的创作均有可补之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近二十年教龄的教师,对文言文的经典篇目(沪版高一册)《左忠毅公逸事》(以下简称《左》文)的教学似乎驾轻就熟,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基本教学内容,按照习惯,总是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随意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多数学生皆表示为左光斗的“忠毅”品质所感动,也对作为左光斗学生的史可法表示出极大敬意。可是,一位学生却对别人的发言似乎很不以为然,不停地摇头、嗤笑。我用目光询问他,示意他谈谈想法。没想到他的一番话使我无法顺利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所谓“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就是桐城派散文的理论基础。方苞的散文《左忠毅公逸事》真正体现了桐城派行文讲究“义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五代后蜀何光远著《鉴诫录》十卷,谈唐五代诗事者占十之六七,向为世人所重。以往仅据《十国春秋》略知其事迹。考订何光远曾著有《鉴诫录》、《广政杂录》、《宾仙传》三部著作,其中后二书宋以后失传。通过对《宾仙传》佚文的辑录考察,可以略知他的生平,确知他是一位非常坚定的道教修行者或向往者。他的三部著作都喜欢大量引用诗歌,其中《广政杂录》偏重记录朝野逸事,《宾仙传》则以传闻和虚构故事为主,《鉴诫录》所记介于事实和传闻之间,可以知道他著作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20.
异形词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音义相同,用法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鉴于人们的认知习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和词语规范的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同时也为了减轻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负担,有必要对异形词进行规范、整理.本文对"佚事""轶事""逸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 "佚事""轶事"""逸事"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同音同义词.笔者建议将"佚事" "轶事""逸事"三合为一,统用"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