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姝 《文化交流》2016,(10):60-62
正在小说《麻雀》的创作谈《我愿意是一只麻雀》里,海飞如此深情地述说着他对上海的少年回忆。因为是上海知青的儿女,少年海飞在上海度过了他大部分的假日时光。那些属于少年的回忆,充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土语方言,苏州河上运货的柴油驳船轰轰驶过,外滩与弄堂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9月5日,浙江作家海飞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麻雀》登陆荧屏。海飞是个温情的人,但坚持认为自己欣赏残酷,奇怪的是,二者在他身上好像并行不悖,一如他笔下民国时期繁华柔软的上海,鲜血与死亡却稀松平常。海飞是个横空出世的小说家,凭着对文字的天赋和执拗,瞬间改变了既定的潦草杂乱的生活,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奇怪他误打误撞进入编剧圈后,从《旗袍》开始,短短几年,《旗袍2》《大西南剿匪  相似文献   

3.
郭嘉 《文化交流》2016,(10):62-65
2016年9月5日,浙江作家海飞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麻雀》登陆荧屏.海飞是个温情的人,但坚持认为自己欣赏残酷,奇怪的是,二者在他身上好像并行不悖,一如他笔下民国时期繁华柔软的上海,鲜血与死亡却稀松平常.海飞是个横空出世的小说家,凭着对文字的天赋和执拗,瞬间改变了既定的潦草杂乱的生活,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奇怪他误打误撞进入编剧圈后,从《旗袍》开始,短短几年,《旗袍2》《大西南剿匪记》《从将军到士兵》《铁面歌女》《代号十三钗》《花红花火》《麻雀》,还有《太平公主秘史》《隋唐英雄》逐一呈现.他已然深陷谍战、迷恋传奇,就像喝一盅温润的绍兴黄酒,吱的几口下去,灯光柔美起来,眼神迷离惬意,微醺的悠然自得,正是时候.  相似文献   

4.
王姝 《文化交流》2014,(12):63-66
日前,由海飞独立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花红花火》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这是他的又一部传奇大戏.《花红花火》讲述了绍兴一个女酿酒师花红在乱世中波澜起伏的传奇人生.她性烈如酒,从不向命运低头,想靠自己双手酿出世间美酒,却被命运一次次卷入仇恨漩涡.  相似文献   

5.
正在阅读海飞过往的作品时,总能发觉他在脉络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写"烧脑"的小说架构,不仅是融合推理、言情、家国等元素,亦是以细致的方式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怀。浙籍小说家海飞新作《战春秋》的人物中心不再同以往作品一般聚焦于男性角色,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描摹女性谍者的形象,像里面出现的西施、郑旦等人,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众所周知,西施是越国用来迷惑吴王夫差的  相似文献   

6.
《高机与吴三春》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它一直在浙南民间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半个世纪前,这个凄美的故事被编成了瓯剧引起轰动,名噪浙江,人称温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扮演吴三春的演员陈茶花也因此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艺术家。可是谁是此剧的编剧呢?许多人并不知道。今年元旦恰逢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上演49周年,于是我采访了这个戏的编剧何琼玮先生。何先生旅居法国,这些日子他又回到温州旺增桥的家中居住。下面是这次采访的谈话记录。从《十五贯》到《高机与吴三春》金:1956年春《人民日报》以周总理的名言“一出戏…  相似文献   

7.
斗禾 《文化交流》2010,(5):39-41
孙建江是一位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童话艺术空间论》《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等专著。初识孙建江给我以平和沉稳却不乏儒雅的印象。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他是一员有追求有建树的骁将,然而他的创作成果也很丰硕。其实他早在10多年前就出版了《雨雨寓言集》。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听了《空山鸟语》这首曲子。 听着这首曲子,我仿佛被带进一个幽静的山谷之中。那里群山翠谷,山清水秀。鸟儿们在欢快的歌唱。我快乐极了,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我已经被大自然美丽的杰作给迷住了。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个学生叫威廉,是个黑人学生,很有礼貌,也很聪明,一年前选过我的逻辑课,可上了几节就不来了。后来他说他爸爸死了,所以缺了很多课。我谅解了他。威廉依然缺课,一直缺到期末考试。他请我不要给他不及格,给他一个"课目未结业"。他说他的部队要到前线去打仗了,因为他是现役军人。我一听立刻同意。这天,我突然接到军人驻校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军人问我:"为什么威廉一年前的课到现在都没有结业?"我说:"威廉到前线去啦。"那边立刻提高了嗓门:"他到什么前线?他撒谎。他知道在他读书期间,部队不送他去前线!"我一听很生气,立刻给了他一个不及格,送到成绩部去了。没想到,部队三番五次打电  相似文献   

10.
《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了,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在周报工作了整整40年。新中国成立后,我离开英国的亲人,来到中国,被安排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中文。本来,我要去大学念书,学校认为我可以工作,就和2位新两兰华侨一起被调到英文版《人民中国》工作。1958年3月,英文版《北京周报》出版。筹备期间,同时要出版《人民中国》,大家都很辛苦,也很兴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