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术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其技法的原则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武术内家拳,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12)
张宇轩——张氏内家拳第二代传人、张氏行草书传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任北京弥纶传统武术学校校长兼教练。著名武术家张宇轩师傅跟随著名武术大师张胜利先生习练张氏内家拳(张氏太极拳、张氏形意拳、张氏八卦掌)已有十余年。曾多次赴国外传授张氏内家拳及张氏内家拳的哲学思想理论,受到国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与喜爱,特别是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武术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培养了大量的热爱中国武术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弟子,有多位弟子已在本国开馆授徒。这些年,张宇轩又跟随张胜利习练张氏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内家拳的重要代表,而《道德经》则是道家的最根本的经典,武术内家拳与道家及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太极拳的实践中理解《道德经》,剖析《道德经》章节中的经典思想,领悟《道德经》的真谛,来指导太极拳,挖掘理解太极拳的深刻寓意。在理解和参悟《道德经》中来认识"道"的深邃,以"道"的哲学思想来掌握"拳"的本意,文章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论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为明代大思想家、哲史学家,又是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其季子黄百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武术大师。黄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铬》;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武当武术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武当武术特别是对内家拳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历史史料和详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为武当内家拳之源流勾画出了历史脉络;证明了张三丰是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创始人;记载了内家拳的沿革与五字诀;说明了内家拳的特点:论述了内家拳的内容与要领。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武当拳的内涵,武当拳为何又称内家拳的原因,及内家拳的源流特征。  相似文献   

6.
内家拳在明清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其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华武术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的拳法,能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内家拳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也是武术的灵魂.现行警察格斗训练体系主要采用以擒拿为核心,以摔、打、夺、押、铐、搜为手段的技术体系,缺乏对技击的重视.内家拳在技击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优势,其简单的练法,而且不易受年龄、体重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内家拳具有高效打击等特征,能够丰富现行警察格斗技法,有效破解警察格斗教学训练中的矛盾.将内家拳应用于警察格斗训练,有利于完善警察格斗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8.
元明之际的著名道士张三丰,是一个不仅在中国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当地位的人物。他以创编太极拳和武当内家拳知名于世,又有《张三丰先生全书》传留至今。声名显赫为皇帝所景仰,却又行踪飘忽不知所终,给人们留下难解的谜团。近年出版的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指出:“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受成祖的歆仰而隐遁高蹈,以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为什么称内家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人们习惯上称作内家拳,或连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张三峰……”(按;比指北宋之张三峰,有称南宋、元明之武当丹士,乃名张三丰.后后之张三丰承前张三峰之武技,并吸收释道二家拳技内功之长,开创武当内拳派).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之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技击特征而定.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认为个人社会资本对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有影响。内家拳师傅作为组织知识传承的主要载体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影响机制却未得到阐释。基于个体社会资本理论,结合内家拳组织中师傅的工作与社会网络特征,探讨师傅的社会资本及其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指出师傅的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分别对组织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推动内家拳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其主要哲学主张是“依乎天理”即遵循客观规律。人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必须做到“清净无为、与世无争”。太极拳既是道家的健身养生术,又体现了道教“清静为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思想,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2.
以宗教学家考证出来的六朝道经文献为考察对象,以《道藏》…为底本,在全面搜寻这一时期道经申的所有韵文的基础上,从韵文标志、韵文在文献中出现的位置、韵文的句式、押韵特征四方面着手,探讨了六朝道经中的韵文特征。这些特征与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韵文相比,存在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皖北淮河流域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丰厚的道家文化历史资源、流行广泛的民间艺术以及自觉的民俗活动共同诠释了本区域道家文化在我国道家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道家文化资源和道家文化精神在本区域文化旅游中如果得到合理开发,将有利于构建生态、休闲旅游模式,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整合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改变皖北旅游业的冷现状。  相似文献   

14.
南宋遗民词人张炎的隐逸词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反映了当时一批封建土大夫较为普遍的避世思想,很能引起大多数遗民词人的共鸣,使得宋元元初隐逸词作丰富而普遍盛行,并成了词坛风气。这对诗歌、散文的创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元曲和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关中是我国武术发源地之一,武术文化已成为关中民俗的重要内容。其中,陕西红拳是陕西武术文化的代表拳种,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点,并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人物。关中除了流传红拳外,还有不少其它外来拳种流入,进一步丰富了关中的武术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武当山在明代时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它山势灵秀、道教文化纯正,道教建筑群规模恢弘、保存完整,自古就是世人朝圣旅游胜地。然而近几年的旅游开发中,武当山旅游无论在品牌名气上还是在景区建设上都落后于少林、峨眉,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品牌的精准定位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番调查,笔者认为武当山旅游开发应当以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扬长避短,重点凸显道教养生文化,集中力量打造道教文化集散地和正宗展示窗口,重振"道教第一圣山"威名。  相似文献   

18.
武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的代表.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为中国武术一大名宗.目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的成名已有600年历史,但学者、专家、权威机构,著作、文献中从未见到记载与标识,在湖北板块中国武术主要拳种分布图中也未见到文字记载,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没有纳入中国武术之列,也没有纳入湖北地方武术.从武当拳法研究的挖掘与整理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辅以体育考古学的角度与视野,探讨其与武当武术的关系,经过20余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统计、分类,构建了武当武术拳械的基本框架,以填补中国武术拳械目录之空白.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学校教育中大众文化的意义及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观照并有选择地吸收部分大众文化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的这种做法,反映了教育关注日常生活,向生活世界回归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民主化发展在教育中的体现,有利于教育创新。同时,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观照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教育的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认识与价值引导。但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传统价值根基,同时,大众文化的当下性和感官刺激性则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丧失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与提升功能,而大众文化的犬儒性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大众文化:批评现状、本质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众文化作为崭新的知识对象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新时期大众文化批语产在未对批语对象-“大众文化”进行准确定义、热衷复述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话语的情况下匆匆出场的,由此造成了大众文化批语的五大误区:迟到的批评、复述性批语、自言自语的批评、无主调的批评。为确立大众文化批评的科学精神,必须在清理、审视既有定义的前提下,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心理学、传播学、审美论、功能论、生产消费和内在构成等八个层面对大众文化的本质进行了多维透视和科学界定,进而对大众文化的特征、谱系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