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卖螃蟹的商人,他正在市井上喊着:“一斤螃蟹两块钱!一斤螃蟹两块钱!”路过的一个年轻人嫌他的价不合理,便拉住一个过路的老头,要老头帮助他整治一下这个商人。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到商人面前对商人说:“我们俩一个喜欢吃蟹身,一个喜欢吃蟹腿,你一斤螃蟹两块钱,我们一斤蟹身一块二,一斤蟹腿捌毛,不也是两块吗?卖我们十斤螃蟹,算八斤蟹身二斤蟹腿,我们分别付钱,然后自己来分。”结果商人卖了十斤螃蟹,却只得了十一点二元。他觉得  相似文献   

2.
段子     
《大学生》2014,(19):68-68
正工科男作为一名工科男生,A君已经远离人文科学好长时间了。有一次,他送给女朋友11朵玫瑰花。女朋友:"11朵是一心一意的意思吗?"工科男:"不清楚,今天花店搞活动,买10赠1。"大减价学校水果店苹果大减价,老板站在门口喊:"一块钱两斤,两块钱三斤,三块钱四斤,结果一大堆学生买了三块钱四斤的苹果。热得快炸了夏天,宿舍里特别热,一室友埋怨:"热得快炸了。"恰巧宿管阿姨经过,推门就问:"谁在用热得快,说过多少次了,不许使用大功率电器!"  相似文献   

3.
正一、数到情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数字表述,表意却并不是僵冷的,也有独特丰富的情感附着。例如张宏涛《20元1斤和两块钱1两》里说,商贩们说的桑椹"20元1斤"跟"两块钱1两",他感觉完全是两回事。有多少人整斤整斤地买桑椹呢;而不论斤吧,比方买5块钱的,又怕人家说你小气,所谓"20元1斤"无形中逼得好多顾客无奈地退避。倒是"两块钱1两"更让人主动上前,花三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2)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姜瑞峰,曾算过这样三笔账:一、“我们月工资30块钱时,小麦4角钱一斤;现在我们工资涨了二三十倍,小麦还卖不到6毛钱。我们公款吃一顿饭1000块钱,就将近2000斤小麦,等于两个农民一年种地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铜矿开展课外活动山东省平度市华侨中学(266717)张兰令我校邻近的小山上有含铜量不高的孔雀石铜矿,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到山上选矿,然后将矿石运回学校进行冶炼,到现在为止,不到两年时间,炼出五百多斤铜,四百多斤蓝矾,二百多斤绿矾(FeSO4·7H...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们村有许多农民都种了西瓜,不料在即将上市之际,下了冰雹,有40%的西瓜都被砸裂了。天气很热,开裂的西瓜很容易腐烂。结果,农民们只好在马路边摆摊设点,把原本能卖5块钱一个的十多斤的大瓜以5毛钱一个快速处理掉。损失接近十倍。我父母也在其中,累死累活,忙活了半年,倒头来没挣反赔了三千多元,其他瓜农也差不多。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村有果汁厂,相信决不会这样。现在市场上不是有西瓜汁卖嘛!就那么一点,好几块钱呢!现在超市里,有很多食品,就是对农产品稍微加工了一下,价钱就翻上去好几倍。其实,几乎所有农产品都…  相似文献   

7.
"上好的老姜,白白胖胖的蒜头,快来买啊——"一个小贩推着小车,一路叫卖着来到丰字碑。迎面走来一位大妈问道:"这老姜多少钱一斤?""一块钱一斤。""那就买两斤吧。"小贩看了看秤杆说:"两块钱。"大妈用手拎拎袋子说:"这么轻,不到两斤吧。""到两斤的,你放心,缺一补十。"小  相似文献   

8.
赤色人心     
"蒜苗多少钱一斤?"我问."四块一斤,一捆两斤,八块钱."卖蒜苗的农村大婶对我说,"这是新上市的新鲜菜,不贵." 我对她说:"想吃是想吃,可我们当工人的穷啊,太贵了,吃不起哟."  相似文献   

9.
乐吧     
不卖了 一次正上数学课,数学老师教导我们说:“同学们数学一定要学好,就算不为考好的学校,以后生活中还是经常用到的。比如说,你卖白菜,5块钱3斤,人家要7块钱的。你给多少斤呀?小明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甚至连代课老师都对我们这些专科生异议。他们说如果专科生不"专升本",毕业以后就像市场上的烂黄瓜一样,一块钱几斤都没人要。我不比本科生差多少,所以我发誓即使做黄瓜也要做个值钱的黄瓜。  相似文献   

11.
一郎是我的外号。当然仅限于爸爸妈妈和他们的朋友知道。据说,10年前我不足1岁,因为一场病花了3000多块钱(听妈妈说相当于她和爸爸两人1年的全部收入),就被戏称为“三千一郎”了。爸爸妈妈平常不这么叫我。只有我有了什么短处时,他们才叫我某某一郎。健忘一郎是妈妈针对我爱忘事的缺点叫的。有一段时间也不知怎么搞的,我丢三落四,总爱忘事。早晨上学前走到楼门口想起忘带领巾,就赶紧上楼去拿,领巾系好了,又把黄帽扔到桌子上。至于忘带画笔、没带橡皮就更是常事了。有一天晚上,我发现自己忘了数学留什么作业,就打电话问…  相似文献   

12.
诚实     
农村人没什么发财的门路,一看到栽种雪柑有效益,就一哄而上,结果造成市场过剩,销路不畅,以往一块五、两块钱批给水果贩子,可现能卖七毛钱一斤就不错了。 父亲带了一些样品到城里,通过转弯抹角的关系认识了一个水果批发店的老板。老板出五毛钱一斤的价,只收五百斤。父亲想着跌伤了腿躺在床上的奶奶要钱治疗,我们三兄妹上学要交学费,只好答应了。老板给父亲一些塑料袋子,交代他每只袋子装9斤。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和我把雪柑运到了水果批发店。这家店既批发又零售。店面是两间打通的,一间是个小仓库,一间做生意。老板…  相似文献   

13.
情境一:酷暑难当,王阿姨决定到菜市场买个西瓜解解渴。王阿姨:咦,现在的西瓜这么便宜啊!才一块钱一斤,前段时间还两块呢,我刚才看了那边的大白菜都要两块五呢。商贩:是啊,阿姨,我们这有两种西瓜,除了您刚才看的,还有这种新品种,又脆又甜,价格也高一点,三块钱一斤。王阿姨:为什么西瓜的价格会从两块降到一块?为什么现在的大白菜那么贵?为什么不一样的西瓜价格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部份老师语文备课,逐章顺文,只写每课的教案,是分课教学程式。我们对这类教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这类教案没有搞单元分析,没有搞单元备课,没有从整体上(一个单元上)去先着,先入手:没有找出贯穿全组(一个单元)备课的主线;而先看的是每一课,从部份入手,违反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著名喜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讽刺喜剧《三块钱国币》 ,笔者在该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将学习内容变成问题 ,激发探究兴趣教师示范 ,以文题为例提出问题。“三块钱国币”能买些什么 ?“三块钱国币”是个大数目吗 ?本剧为什么以“三块钱国币”为题 ?师生讨论并明确答案。第一问 ,按吴太太列举的物品价格折算 ,三块钱能买 :① 5斤白菜 ;②两斤猪肉 ;⑧ 10棵白菜 ;④ 30盒火柴。按大学生杨长雄列举的物品价格折算 ,三块钱能买 :① 18只钢笔头 ;②三瓶墨水 ;③ 30只信封。…  相似文献   

16.
从奥赛到数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群 《湖南教育》2009,(10):18-19
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我们更多的奥赛奖牌获得者都出国了,很多人出国以后就不一定搞数学了,去搞金融、经济、统计了(因为要谋生,改行了).留在数学领域的选手本来就不多.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要想有多优秀,就看能控制住自己到什么程度,不管是工作和生活,都是这样。两个月前,与一位朋友打赌,如果一个暑假的时间他能成功减去20斤的体重,算我输,赌注是2000块钱。期间,由于大家都比较忙,也懒得联系。昨天,这小子屁颠屁颠地来找我,我真得被惊到了——他整个人真瘦了一圈!一大圈!我把他往家里的体重秤上拉,结果  相似文献   

18.
追问一:为什么教师课改和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不高? 在我们抱着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这样一个目的推进教改时,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存在着应付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观察课堂、访谈教师、访谈学生、召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教师在课改与专业成长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依照大纲、教材认真上课、多辅导、多付出,教学成绩也不会低,没必要搞教研、搞课改。产生以上认识的原因可能有:(1)受教师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认为搞研究是大学教师与科研机构的事,中小学教师只是教书的。多少年来,中小学教师是以“知识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研究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9.
教学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总复习期间,在《量的计量》复习课的课尾,我习惯性地问道:“谁还有问题?”一位学生发问:“老师,我想知道一亩地有多大?”询问后才知,她在家无意中翻到了一本《江苏省农民负担监督卡》,上面有这样的内容:土地承包面积0.73亩,每年上缴农业税40元。这一问题使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还大量运用着公里、斤、两、尺、寸等单位,学生对它们到底了解多少。我随即进行了一次调查,全班51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调查内容了解人数(人)占的百分率1公里=()千米2141%1亩=()平方米00%1斤=()克714%1两=()克612%1尺=()厘米1020%1寸=(…  相似文献   

20.
关心(一类卷)黄昏时的喧哗渐渐散去,夜幕静悄悄地降临了。我却还背着书包,自徘徊在街头。我不想回家,也不敢回家。今天是弟弟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弟弟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惟一的一个男孩,所以亲戚们都会来热闹一番的。出门时,我刚把准备好的卡片送到弟弟手上,妈妈就把我叫进了厨房,小声对我说:“今天是你弟弟的生日,家里客人太多,中午就不要回来了。”说完,还破天荒地给了我三块钱。平日能从妈妈手上得到一两块钱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可今天,拿到这三块钱,心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刚准备走,妈妈又不放心地嘱托说:“只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