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与德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果说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话,那么心育则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但二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邓玉玲 《学周刊C版》2011,(4):126-126
语文以前称之为国文。是继承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进行,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语文教学.而有效教育则符合教学规律,能够满足现代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李桂峰 《考试周刊》2010,(42):166-166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沈蕾 《考试周刊》2012,(76):71-71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学评价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过去一阶段的教育评价侧重于教学结果,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在学生还没有出现或就要出现心理问题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系统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尽可能少地出现心理问题,尽可能多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有效地将自身个性化与社会化达到完美的统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目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发挥其潜能,健全其人格的心理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6.
徐建军 《考试周刊》2013,(26):133-133
<正>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挖掘教材,从中寻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独立的个性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心理健康教育。无,并非没有,而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为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于2005年4月参加了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展开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马瑞明 《考试周刊》2014,(15):107-108
本文主要论述了体育教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和意义,阐述了教学指导思想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9.
开辟心理品质教育园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思想政治课教材全面改革,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突出了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开辟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片园地,我们把它称为心理品质教育课.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社会各界人士早有论述,本文主要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王花 《考试周刊》2012,(67):184-184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接纳自己,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它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刻意阐述心理学理论知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就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呢?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由浅入深.科学规划 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着重在德育内容的层次和结构上人手。如北京师大附小首先确定了各个年级的教育重点,然后将德育内容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身心卫生和心理品质教育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内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螺旋式循环,每提高一次都是在原有水平上加深,提高。  相似文献   

12.
教师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晴雨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董华 《辽宁高职学报》2003,5(2):54-55,59
高职金融教育要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按高职教育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金融教学改革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是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思想品德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消除学生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教育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然而,唯有语文课堂才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阵地,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目标一直侧重于道德思想教育,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是既不侧重于德育。也不侧重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他们拘泥于一字一词的教学.把大量的课时与精力消耗在字词教学上.几乎快把语文教育搞成了乏味的识字活动.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  相似文献   

18.
初一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可以被看作是以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它标志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已经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以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不能完成现在心理教育的任务。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活动性”的教学形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张厚兴 《教育艺术》2009,(11):70-70
良好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责任。因此,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渗透心理健康的三种渠道。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心理品质指的是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待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的表现力、影响力及成材与否,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