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祁敏 《文教资料》2008,(27):13-15
作为一位先锋作家,余华在现代叙述上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使他建立起了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余华认为能够贯穿作家一生写作的只能是语言的方式和叙述风格.他将小说创作的现代叙述弥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叙述中生成文体,用感受的方式去表现细部的丰满,在词语的前进过程中开始获得独立的力量.这种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让余华散文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散文文体和散文语言.  相似文献   

2.
陶然近三年的散文创作充分表现了他文体意识的自觉。他高频度、高密度地把意识流引进了散文创作领域。这不仅是作家创造力的再一次释放 ,也是多元共生的散文创作方法探索的一个新向度。这种探索的直接效果是文本的外在形态的快节奏、跳跃和不连贯。这又是与作家面对困惑时的不安、焦灼的内在世界相契合的。因此 ,陶然在形式上的探索并不是孤立的、为形式而形式的。他建构了一个散文文本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互为表征的对应图式  相似文献   

3.
单更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著名的评论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文学,从师于巴金等老一辈作家。他尤其喜爱散文这一文体,虽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可他的许多评论也常常用散文的笔调抒写。在散文领域,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真正做¥何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迎接建国5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和总结单复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对发展散文创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下面,仅从几个侧面,谈谈单复的散文创作。鲜明的时代感单复生张“在这急剧变化、一日千里的现实生活里”,要“加强作品的时代感,要求作家投身于当前的大变革洪流中去,用散…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柳宗元都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散文文体创作,具有诸多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媲美的创新特质。通过对古代散文的概念、文体论的概念以及对柳宗元的散文分类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柳宗元散文的分体分类,有利于我们对柳宗元散文文体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陶然近三年的散文创作充分表现了他文体意识的自觉。他高频率、高密度地把意识流引进了散文创作领域。这不仅是作家创造力的再一次释放,也是多元共生的散文创作方法探索的一个新向度。这种探索的直接效果是文本的外在形态的快节奏、跳跃和不连贯。这又是与作家面对困惑时的不安、焦灼的内在世界相契合的。因此,陶然在形式上的探索并不是弧立的、为形式而形式的。他建构了一个散文文本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互为表征的探索并不是弧立的、为形式而形式。他建构了一个散文文本外在形状与内在意蕴互为表征的对应图式。  相似文献   

6.
冰心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类文体,其中散文的创作成就最高。对于冰心的散文研究,前人多集中在建国前以及新时期以后,而对于作家在十七年丰富的散文创作却少人问津,这对冰心的散文创作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若从思潮的角度去观照冰心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会发现冰心对时代语境的自觉顺应与不自觉的游离。  相似文献   

7.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长篇报告文学《台北的忧郁》与诗文集《太阳的葬礼》是王钟陵教授2005年出版的两本创作集。大气、诗性、隽永深邃,是王钟陵教授文学创作的明显特点。古今中西文学的营养交融于王先生的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西方意象派及现代派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诗词韵味的糅合,对报告文学、散文、新诗三种文体应如何突破的清楚认识,以及将此种认识在创作中予以成功实践。这些都与作者那学者而兼作家的睿智与才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族著名学者、作家阿吾里汗·哈里是一位勤奋的散文作家。在哈萨克文学大花园中,散文这块园地一直不太繁茂,致力于散文创作的作家比较少,作品也不多。所以,阿吾里汗的散文创作就显得弥足珍贵。他的散文作品感情充沛,构思精巧,充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弥漫着独特的民族生活氛围。抒发了对故乡和祖国的炽热感情。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形式自由的文体。文笔优美,是散文发展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作家必须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用写小说、戏剧的语言去写散文都不行)看来,散文的语言对作家的创作也是一个限制。纵观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五四”时期周作人、林语堂等人提倡的小品文,在散文语言的发展史上确实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孙犁在散文创作上追求“避虚就实,情理兼备”。他的写人记事散文重在用生动传神的场面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说理散文都是即事论理,潜移默化;他的抒情散文常以意象寄托情感。孙犁散文的这种文体追求是由他的气质性格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发掘孙犁散文的文体意义,会有助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少一些直露,多一些曲笔;具几分形象,增几分魅力。  相似文献   

12.
兰姆是英国随笔艺术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新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梁遇春是一位深得兰姆精髓的作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兰姆"。本文首先概述兰姆和梁遇春散文的创作情况,接着从题材、文体、人生哲学三个方面阐述兰姆对梁遇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石英是一位具有探索意识的散文家,对散文这一文体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索。他回避正面抒情,表现出捕捉细节的出色能力。其游记作品既描述风物,又关注历史,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同时代作家陆续创作活力之后,石英以自己对散文艺术的钟情与执着,仍旧保有鲜活的创作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15.
黄健新著《五四散文艺术论》2006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散文的文体观念和创作体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视角,探索了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形成及艺术成就。本书将五四散文创作的学术性和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融会贯通,深入和细致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的现代品性和文体特性。这部著作分四编(还有一个附编)、八章,共32.5万字。该书的理论阐述涉及到了三个层面,一是现代性的散文文体理论及现代作家的散文文体论,这部分内容被融入到了整部书的各个学术环节中,成为对五四时期各体式散文风格论析的重要参照系统。二是以现代散文理论及现代…  相似文献   

16.
不同作家的散文,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散文,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由散文的文体特征、作家的个性和写作题材决定的。以《斑纹》和《听听那冷雨》为例,多角度总结散文语言风格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再复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按照时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区分明显。以散文文体而言,可分为散文诗、对谈、独语等。本文从宏观上梳理刘再复散文,作分期分类,以鸟瞰的方式,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书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创作如此,鉴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向思维的空间,同时也要求散文教学适应多元共生、互补共融的文化格局.否则,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散文之美,散文的审美特质也会在老师"不厌其烦""孜孜不倦"的讲解中被人为地磔碎,失落其人文性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散文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多得让人都不知道何种问题才是真正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散文界,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似乎都缺乏一种超越世情之上的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的时候,创作中简单的对于生活的实录。已经成为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黑龙江散文家澜涛的散文.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澜涛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在生活的沙滩上四处探寻,寻找出最让人心动的事件和时刻,然后写成一篇篇给人温暖的文章,用文字的细雨洗刷着人们日渐麻木和疏离的心灵,让人顿悟和感动。从中,我们是能够看出澜涛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特色和追求的。正是因为他有着自己对于散文的理解,对于散文创作理想和方向的理解,所以他的散文才呈现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接受外来影响并溶铸于创作形成其独特个性的最成功的作家之一。虽然其一生短暂,仅活了二十六岁,除了译著外,创作也只有两本散文集:《春醪集》和《泪与笑》。然而正是这仅有的两本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韵,为现代散文苑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文体样式。 长期以来,梁遇春被人们所遗忘。这其中不仅有作家作品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种种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