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我采写的《青工周茂林乘飞机按期归队》一文,先后获全国企业报第三届好新闻一等奖和铁道部基建系统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 此文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小”事反映出了“大”主题。 有同行问:“你当记者几年,怎么偏偏爱抓小事、小人物呢?”我说:“咱是小报记者,所以要从‘小’上下功夫了!”说实在的,近年来,我还真尝到了抓“小”字的甜头,其中获得的6件全国企业报、铁道报、太原市的新闻奖,都是“小”的功劳呢! 1993年,国内掀起铁路建设大干  相似文献   

2.
张梦婵 《新闻前哨》2007,(12):83-85
“责任媒体,百姓情怀”,是《楚天都市报》对自身的社会功能的一个定位。作为全球日报销量排名第36位的重量级大报,就是应该在“责任”和“百姓”之间担当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根本核心是民本取向,即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种。民本”取向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和百姓的距离。电视民生新闻的这些基本理念正好融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言百姓事”、“说百姓话”,大到形势政策,小到柴米油盐,成为百姓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4.
企业报动态     
《宁夏煤炭报》近来新辟了《百姓热线》栏目。一张企业报也需要这样的面时社会公众、贴近日常生活的栏目吗?回答是肯定的。首先,在目前企业报普遍存在“面孔呆板,三句话不离本行工作安排”的状况下,建立《百姓热线》本身就是对“企业思维”、“行业定势”局限的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5.
写评论不能眼睛只盯着大问题、大题材,更要关注与百姓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小”题材。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5日第四版登载了陈洪锦写的评论《小巷小路小桥》,就是一篇写“小”的精品。全6个自然段,几乎段段都写到了“小”字。因为这些“小巷、小路、小桥”都是牵动千家万户百姓心弦的“大事情”,太值得论一论了。  相似文献   

6.
黄振鹏 《新闻窗》2007,(1):33-33
一篇好的报道,无疑要反映一个大主题,或反映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或反映政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或反映中央、省委的政策精神落实情况及带给群众的实惠,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等。作为记者,大多时候所见到的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情,从小事中发现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用“小事情”来说“大主题”,反映好大主题,是记者们要多研究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生活中,普通百姓是电视节目最大的收视层面,失去广大百姓,电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台是为百姓而建,电视节目是为百姓而办。基于这一点,1997年12月28日,被卫星传入太空的江苏卫视节目中,首次出现了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栏目——“百姓广场”。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为广大的普通百姓设立的栏目,是属于老百姓的一方天地。评说日常话题,讲述凡人小事,服务家庭生活,表达百姓心声——这是“百姓广场”的栏目宗旨;走进“百姓”,直面生活,和广大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8日,湖南《衡阳日报》首次开辟“百姓纪事”专栏。我成为了该专栏的主笔。“百姓纪事”是一个立足于百姓生活的“平民化”专栏,它以普通老百姓为新闻主角,站在维护百姓利益、传递民众呼声的立场,聚焦百姓的喜怒哀乐,剪辑了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细节,真实地体现了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该专栏荣获了2005年度湖南省市州报新闻奖专栏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张党报而言,时事新闻是一个大看点,这是由时事新闻的指导性、服务性、趣味性、多样性决定的。对于一张地市级党委机关报来说,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本地读者的空间距离最为接近,读者对它的“一报在手,别无所求”的要求更为现实。弄清了这两点,也就解决了地市报时事新闻的定位问题。正是基于此,《焦作日报》把时事新闻的服务功能加以格外突出,旗帜鲜明地提出“立在百姓中,办给百姓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解决三个问题:解决一个观念问题,为啥要“立在百姓中,办给百姓看”?解决一个方法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立在百姓中,办给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报坛,从来没有这样“火”。看吧,街头报摊上,各种“小报”(如电视报、文摘报、周末报、晚报等)五光十色,竞相以醒目的标题、大幅的照片、超常规的版式和趣味性较强的文章招徕读者,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大报”(如日报、行业报、专业报等)不甘示弱,纷纷采取对策,其中较普遍的招数是出“扩大版”、“星期刊”、“周末版”,全面拓展报道范围,对版面编排方式也作了大刀阔斧的更新。一时间,在报摊和邮政发行两条线上,“大报”与“小报”展开了激烈竞争,如火如荼。竞争是好事。报业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对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对新知识、对生活娱乐的需求,无疑是有益的。在竞争中,“小  相似文献   

11.
小报“大办”探新路肖水泉本栏责任编辑廖杰“小报小办”是企业报的经验之谈。笔者从1994年初担任《东电报》总编辑以来,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同时还探索“小报‘大办’”的新路子,并取得一些成效。这里说的“大办”,不是否定“小办”,而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把...  相似文献   

12.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新闻采访写作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新闻报道总是从某个具体事物着手的。来自机关、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的任何经验、问题、信息等,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的。不要以为有时候所说的事物很小,但通过这个事物的介绍或描述,举一反三,可以给予读者启发、激励和教育,有的甚至能够说明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新闻报道方面所说的“以小见大”。当然,并不是通过任何“小”事情都能让读者看到某个“大”问题或说明“大”道理。有些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小事还是小事,如果加以报道,只能“以小见小”,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的。诚然,“以小见大”并非新闻采访写作唯一的方法,它不是说只能通过小事情才能反映大问题,它只是说明,从大事情着手,固然能报道大问题,而从小事情着手,通过小事情,也能反映重要的主题。有时它还能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凡是能够称为“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典型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典型,同文学上所说的典型,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学上讲的典型,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后创造的,它允许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比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的出现、发展对媒体改革、创新、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就拿齐齐哈尔广播电视报的《鹤城小灵通》来说,它以“关注民生、传达民声”为宗旨,以百姓的眼睛看百姓,融新闻、专题、服务、活动、互动为一体,努力追求新闻性与服务性的和谐、专业性与社会化的和谐、普遍性与本土化的和谐。又如《鹤城大明白》,顾名思义是一档“帮忙”、“沟通”类栏目。栏目称,大事、小事、有事请说话,成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倾吐心声、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报纸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各报社单位对新闻稿件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报纸行业的“老小”——区县级报纸,由于客观上级别低、覆盖范围小等因素的制约及主观上一些通讯员受“上联播、上大报、上头条”等倾向的驱使,使一些区县小报的稿源、稿件质量严重萎缩和下降,有的甚至到了“捉襟见肘”、“无米之炊”的地步。作为区县一级党报《周村报》,近年米一直注重通讯员队伍建设和稿源的挖掘工作,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周村报》走上了良性化、正规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周俊 《新闻通讯》2013,(7):49-50
中宣部等5部门在新闻战线中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采写鲜活新闻,给新闻战线吹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刊发于盐阜大众报一版、在2011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通讯《打谷场快乐“变身”停车场》,就是记者自觉转变作风,带着思考下基层,深入挖掘的一篇鲜活新闻。文章从农村打谷场上那种琐碎而不轻易察觉的细小变化切人,反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同时也透视了现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小事情反映大主题,小作品闪现大思想。带着思考走基层 对话时代显深度  相似文献   

16.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17.
北京青年报热线传真版,从7月1日开始,开设了“文明就差这一点”专栏,每天一篇,至9月6日已刊发36篇。该栏目形式与内容,可谓是该报策划上的又一新招。其主要特点是:一、通过征集百姓在社会生活中不尽如意的小事,呼唤加强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专栏稿件均来自群众,内容均为百姓所见、所闻、所遇又多是不大引起注意的小事。如《取钱有点害怕》一文,说的是银行收银员在对讲器中报取款户的取款数字,使得取款人产生了不安全感。又如《雨天开车,您悠着点儿》,说的是一司机在遇泥水时开车太快而溅了路人一身泥。如此等等都在提醒人们搞精…  相似文献   

18.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光读者爱看,而且编辑也喜爱。去年我采写的近20篇社会新闻,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题材,因为在标题制作上下了一番功夫,不仅被一些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采用,有的还上了省级大报。去年8月份,我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两个有着数十年交情的老工人,因为养家畜一点生活小事发生口角,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到民生新闻类节目从报道"小民生"向"大民生"方向的转变,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新闻价值取向上,要从市民身边事,挖掘出值得社会关注、思考的点.以点带面,通过对百姓身边小事的报道,以小见大,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这有助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走精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