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设疑。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这样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2.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俗话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还要问。”古人云:“学贵有疑。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动力。”有疑才会有问,小学生爱提问题,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充满疑问的。由此,对于小学生观察日记的撰写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质疑问难精神主要是通过"疑"与"问"这两个关键词体现出来的。关于"疑",我国古代学者认为,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疑",质疑与学习具有等值性;学习是一个从不疑到疑再到不疑的过程;质"疑"能够克服心理成见与定势获得新意。关于"问",我国古代学者认为,"问"是求知解惑的重要途径;"问"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习中既要向他人发问,也要反躬自问;"问"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处。疑与问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疑、思、问三者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就会把思维引向深入。质疑问难精神是深造自得的心理保障,是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正是凭着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许多学者敢于破"人蔽"也敢于破"己蔽",从而走出一条独立创造之路。作为当代的学人,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巧设疑、多激趣,语文课堂添魅力,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课文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疑,这无疑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非问不明”。古代思想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且更要关注“问”的另一半——学生的提问。  相似文献   

6.
“学则须疑”,阅读亦如此.阅读时倘能一边读书,一边设疑,不断思索,就会不断长进.经验告诉我们,不善于设疑和思考的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知识面往往是狭窄的.这样,不但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也难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说,设疑是深化阅读的奥秘,这是颇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7.
思源于疑,疑学之始。让学生常有疑,大胆质疑,敢于问难,这是教师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艺术境界,但又恰恰是老师们感到很头痛而棘手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有高超的释疑处理的艺术手段。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教师的形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挫伤学生质疑闯难的积极性,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常言说得好,"学贵有疑,有疑则思","疑乃思之源,思乃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问题意识是思考之母,也是学习之母,还是创新之母。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问、会问就应该把问题意识还给学生,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9.
反 意 疑 问 句 不 仅 是 初 二 英 语 的 难 点 , 也 是 初 中 英 语 的 一 个 比 较 重 要 的 语 法 项 目 。 因 此 , 反 意 疑 问 句 经 常 出 现 在 各 类 考 试 甚 至 中 考 中 。 现 将 反 意 疑 问 句 的 有 关 知 识 点 归 纳 一 下 。   反 意 疑 问 句 表 示 的 是 提 问 者 的 看 法 , 但 把 握 不 大 , 希 望 得 到 对 方 印 证 。   反 意 疑 问 句 是 由 陈 述 部 分 加 上 附 加 问 句 构 成 的 。 陈 述 部 分 是 对 事 物 的 陈 述 , 而 附 加 问 句 是 对 事 物 提 问 。 陈 述 句 与 附 加 问 句 之 间 要 …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会遇到别人问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的脚下,地球的那一边是什么地方?有人会不假思索地、颇为自豪地回答:“美国!我们这里是白天,他们那里是黑夜。”  相似文献   

11.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物理学习更是如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因"好问题"的背后往往蕴含着高质量的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更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好"问题,使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十一块五毛     
要将这个故事讲出来,本来是违反我们寝室公约,但是我问了全体姐妹,大 家一直赞成讲出来,因为我们觉得这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宽容的力量。特别是最 近报纸报道了一位女生被同寝室的同学殴打四小时的恶性事件后。 那天,早操后大家陆续回到寝室整理内务,突然听到老五大叫:“我的钱不 见了!”大家一下子围了上去,一边问老五是不是记错了地方,一边帮老五在床 上、柜子里找寻,结果一无所获。虽然钱不多只有十一块五毛,但是老大觉得这  相似文献   

13.
一、和谐高效课堂从问题开始——问题从哪里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想问。我们期望学生多问,但是当学生真的提出很多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得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为看重课堂提问.由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想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认真对待提问。教学中的提问固然应有总体考虑.但课堂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所以作为掌控者的教师一定要灵活地设疑引问.方能使教学过程更加自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5.
质疑问难,既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质疑问难,为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呢?一、课堂上要有师生质疑的互动性所谓“师生质疑的互动性”就是课堂上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老师,学生也可以问学生。以…  相似文献   

16.
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10):45
一个人学会说话时必须同时学会听话。这两个结合起来才叫会说话。会说话要先具备没有偏颇的思想和要具备耐心的态度。说话是为了交流,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问多少事,或表达思想时我们都要有耐心。而且不会觉得对方幼稚或无知。别人用简单方式问,我们用简单方式答:别人用复杂方式问,我们用复杂方式答。  相似文献   

18.
平常,我们在去饭店吃面时,当服务员问起要不要加鸡蛋时,我们的回答往往是“要”或“不要”.而如果服务员问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我们的回答往往是“一个”或“两个”,而很少说“不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定向思维在作怪.当服务员问要不要时,我们只会在其中作选择,当服务员问要一个或两个时,我们也只会在其中作选择,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掌握一些逻辑知识显得非常重要。在我们的学习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9.
思维与问题的关系思维一般是由问题引起的。当我们碰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进行,随着问题的逐步展开,思维就不断深入;而当问题得到解决,思维活动也就告一段落。这就表明,思维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平常讲的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正是说明了问题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也要努力创设质疑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及认识,教师要多加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