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国民歌的特点,并提出了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应用于中国民歌的翻译,从风格对等、韵律对等、文化对等等方面对民歌的翻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蔡演 《海外英语》2015,(1):141-142,178
文章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集》的中译本,从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文学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功能对等理论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在对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里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作者就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实践个案上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它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功能对等”理论 ,既要看到它的优点 ,也不能忽视其缺陷。研究“功能对等”理论 ,对构建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两种翻译理论,各有特点。文章分析了两理论的相同之处,并从译者地位、原文地位、翻译标准、对文化因素的态度、翻译过程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等角度分析了两理论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说明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种新的尝试,丰富了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研究语言本身,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本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视角对《落花生》两个译本从两个角度来评析:词汇内涵意义以及语言风格上对比,旨在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散文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尤金·A·奈达是美国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他最为著名的翻译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此理论不仅赢来了翻译理论的新篇章,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帮助。把文化因素加入到奈达的理论中会使其更完善,因为文化可以平衡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旨在介绍并发展奈达的理论,以提出文化对等的翻译概念,及要达到这一原则需遵循的几个方面。可以从风格对等,从选词,短语和句子的等级对等,文化意象对等和背景知识介绍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文化对等体系,以供参考。希望可以使翻译活动更有效率,及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34):17-18
本文主要阐述了功能对等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中的应用,从传达原文信息、原作者风格及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赵永庆 《考试周刊》2009,(41):27-28
2000多年前的西塞罗是西方史上最早的翻译家之一,而奈达是当代首屈一指的翻译理论人物。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然而古代翻译家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中却已提出了“功能对等”。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西塞罗翻译理论的分析入手。通过实例分析西塞罗翻译理论中体现出的“功能对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林晶 《焦作大学学报》2012,(4):48-50,58
语言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由于民族文化不同,人赋予动物的情感和喻义也不同。文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以中西方的“牛”、“马”形象为例,探究汉英“牛”、“马”的语义差异,发现中西方“牛”、“马”联想意义存在对等、替代及空白现象,剖析其产生原因,并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广告的文体风格和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传统翻译标准“忠实”“对等”显然不能适应商业广告翻译手法的灵活性,无法解释广告翻译中必要的调整、删减或改写等现象。“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商业广告中译者灵活运用翻译方法、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对翻译中的目的论理论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目的论对广告翻译的意义,然后从删译、增译和改译三个方面探讨了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尤金·A·奈达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和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本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文体两方面来评析翟象俊所译的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旨在分析该译作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阿勒泰的角落》是介绍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散文集。结合该书的翻译实践,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和风格对等四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便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商务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功能对等理论为商务英语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文章中的翻译实例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在词汇和句式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而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四个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着诸多应用。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的翻译可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这两个策略,从而提高翻译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目的是将人类文化和思想以语言沟通的形式予以表现,翻译活动的开展也应以实现翻译目标为基本载体。以功能对等视角为核心,分析了功能对等翻译的特点,并逐一分析了功能对等概念的风格对等、文体对等、语义对等,探讨了功能对等在应用翻译技巧运用方面的优势,旨在通过精准定位翻译需求、丰富语言功能等多种方式,为功能对等概念在应用翻译技巧方面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告和广告翻译自身特征,反驳了一些学者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误解,从对等、语言功能、读者反应及文化四个方面,证实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指导广告翻译实践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