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古舟子咏一诗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该诗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神圣的大自然的崇拜.  相似文献   

2.
对古舟子咏一诗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该诗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神圣的大自然的崇 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一诗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该诗抒发作者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心情,体现了华兹华斯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诗情。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雪菜(1792-1822)的《奥西曼达斯》一诗,论述了该诗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指出虽然这首诗仅仅只有111个词,却是雪莱典型的积极浪漫主义诗篇之一。它流露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反映了作者的艺术观、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董兵 《考试周刊》2011,(44):29-31
本文作者以叶芝《当你年老时》为个案研究对象,讨论该诗叙事读者及人际意义,旨在发掘评读赏析这类英诗的新视角或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辛园秋 《考试周刊》2014,(35):34-35
本文介绍了中职语文第二册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八个环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挖掘作者表达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否定,对独立自主平等互爱的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刘磊  朱敏 《考试周刊》2007,(41):143
本文试图从叙事理论分析罗伯特·勃朗宁的诗歌《我的公爵夫人》,阐明"隐含作者"在该诗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旧体诗词创作渐趋复兴的今天,周啸天的〈欣托居歌诗〉取得突出的成就.该诗集视野开阔,多取材于新事物,富有时代气息.作者以鉴赏家的眼力铸诗,追求诗的趣味性.在写法上,好发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具有"以鉴赏为诗"的特点.七古最能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之题意味丰富,诗作内容是作者从一首长诗中截取而来,故此得名。对该诗的解读,品评者大都直指其内蕴的哲理意味。纵观卞之琳的情感经历以及个人性格,并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其中内涵的爱情元素也是读者不能遗漏的解读方向,这也是卞之琳朦胧诗的创作风格使然。要全面解读该诗,并理解作者对社会、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就要走进并认识“此情此景”下的卞之琳。从诗歌教学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1.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白居易《望月有感》一诗的标题、诗句内容及《白氏长庆集》中的其他诗文,结合唐德宗贞元年间社会动荡的历史事实,论述此诗写作的社会背景,从而得出了该诗系贞元二年秋作者于徐州符离县家中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摘罢苹果》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笔下的乡村劳动充满了田园的情趣和质朴的美。文章通过诗中所体现的劳动之美和诗人所表现出的无奈和茫然的情感揭示了作者的阅历与该诗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关于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实录.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来挖掘作者隐藏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批判,对美好、自由、独立爱情的向往,对坚韧、果敢、和谐的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讴歌.  相似文献   

16.
唐诗《寻隐者不遇》久认为系贾岛杰作:文章在前人质疑基础上,结合《长江集》版本情况,对该诗流传试作梳理.并认为诗的作者很可能为孙革。  相似文献   

17.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思考整个人类与人性。作者经过加工、培养,使诗之思辩、诗之哲理与形象、情感、语言相结合,即思辩依附于形象、思辩交融着感情、思辩借助于语言。由此展示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  相似文献   

18.
<正>说到诗歌教学,必从意境着手。意境是什么?具体来说,"意"是情感,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境"是境界,指诗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二者合而为一,意境就是指包含着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图景。所以说,"意"和"境",密不可分。这里就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意境的问题,来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一、联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所谓"诗言志"。古诗词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诗言何  相似文献   

19.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该诗是楚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创作的,共373句。作者在前半篇中,反复倾  相似文献   

20.
《全唐诗》分别辑录了于《思归引》和罗隐《思归行》两首诗,但两首诗文字内容相同,系出于一人之手,该诗究竟是《思归引》,亦或《思归行》?作者属谁?爬梳史料,考证可知:《思归引》属于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