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孙云龙 《网络传播》2006,(11):46-47
网络评论作为网站编辑的声音和闪光点,是最能体现立场和观点的,也是网站在打擦边球的夹缝中的呐喊。做好评论版有利于引导受众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讨论。这能充分体现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利用好网络互动的特性,调动网络舆论氛围,扩充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
袁娜 《新闻爱好者》2011,(13):72-73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对司法部门公开、公正地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通常是首先由网络及时曝光案件概况,网民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界定案件性质,对案件实行"干预",最后网络舆论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案件审判进入公开、公正的阶段。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网络互动新闻同样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传播平台来进行新闻的传递,而网络互动新闻的特点就在于其注重互动,以互动所得的信息作为主要信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传统新闻不同之处.为了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可参考信息,以网络互动新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的作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已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当中,网络信息更是呈现出缤纷复杂的状况。网络新闻平台的蓬勃发展,对于传统报纸新闻的确形成了冲击,但是同时也为报纸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遇与动力。因此,要充分分析当前网络互动环境的特征,在报纸新闻和网络互动平台上各取所需,发挥各自长处,强化报纸新闻的交流特征,从而让报纸新闻在网络互动环境下不断发展。本文主要解析了网络互动环境下的报纸新闻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网络互动环境下的报纸新闻发展核心,以及网络互动环境下的报纸新闻发展模式,希望对于网络互动环境下的报纸新闻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社区中网民隐私关注的以往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它与其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上。该研究重点关注网民的网络隐私关注与其等级性背景间的作用关系,即与网民生活脚本、社会关系和网络行为等互动情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民普遍不愿意公开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对姓名、工作单位、电话等信息的公开更是在10%以下;在职业方面,大中学生、商业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要开放得多;就社会地位而言,越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网民越愿意公开个人名字;就网络社区类型而言,成员之间越熟悉,网民也越愿意公开个人姓名,相反则越不愿意;性别差异对除实名之外的其他个人信息公开存在着显著影响,男性在"职业"、"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方面暴露的行为意向要比女性强,在其他信息类别上要弱于女性。这些结论均可以通过网民与其网络互动情境互动安全性的思想来作解释。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视野下报网互动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状况及网民的特征,探讨加强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对策,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全面优化为例,提出报网互动模式建构媒介生态平衡,实现报纸和网络两大媒体互动双赢的局面;报网互动是一项长效的机制,只有从源头上提高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网络舆论环境,从而实现媒介生态的平衡,提高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0,(7):183-184
一个是作为一个国家仪式、一个春节民俗、一种主流文化的央视春晚,一个是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创意均出自网民推选的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晚,2010央视春晚与首届网络春晚播出之后,反响不一。本文从传播者、晚会内容、关注受众、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参与等角度对两台春晚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真诚的态度、宽容的风度和平等的姿态,对待网民和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推动网络互动工作形成日常化、常态化。”近日,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转发了市委宣传部《关于深化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互动工作水平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意见是对运行将近一年的南京网络问政制度的一个深化和推进。  相似文献   

9.
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网民可以自由发布内容进行交流、发表评论。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做好合格的把关人。现在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的、虚假的新闻充斥着网络媒体,影响极其恶劣,作为网络编辑既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又要不断地加强政治敏感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发布社会的热点问题。网络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和新闻理论修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编辑必须遵循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春节前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通过奥一网等广东主要新闻网站给网友的一封拜年信,将国内网络民主推向新的高潮。信中坦陈要向网民求计问策、接受网民监督。这是继官员开博之后,官员充当版主,邀请网民灌水、拍砖,与网民互动的又一新尝试。与此同时,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我为广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新闻报道不断完善,网络技术不断翻新和网民参与度不断加深,网络新闻专题在增强与网民互动,提升互动能力和互动影响力上"花样百出".本文以各大网站的"抗击甲型H1N1流感"专题(以下简称"抗击甲流专题")为例,对目前一些网络互动形式及其效果进行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媒体中,编辑起着新闻"把关人"的角色。然而,在报网互动环境下,新闻编辑不仅仅是一个"把关人",更是一个"引路人"。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和众说纷纭的意见,编辑要善于选择、鉴别、把关,还应为网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既要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又要掌握网络传播技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民中有约66%表示‘网络互动大大提高了我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只有26%的美国网民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网络热词是草根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自我展示的产物。热词是由网络草根民众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且流行的词汇或句子,大多来源于官方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公开声明,其中关键性语句为网民关注,通过反讽、戏拟、谐音等手法,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有别于原意的新词,强调或暗含质疑、批判等含义,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和黑色幽默性质。热词集中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特定的思潮观念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最广泛的草根民意,真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11)
兰德尔·柯林斯的"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是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受个体的情感能量、学术网络竞争、组织发展以及国家政治需求的驱动,政府部门、大学机构、出版机构以及个体学者等行为主体通过文本互动和身体互动组成学术共同体互动仪式链,共同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存在创新性不足、碎片化以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可朝着形成学科知识谱系的知识创新和坚持本土理论创新的方向继续努力,同时还需继续拓展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各种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7.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转型备受关注。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上线,则是传统电视媒体最有力的一次新媒体布局。本文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SMG旗下的Kankannews.com(看看新闻网)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客观分析。研究发现,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对用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并没有形成台网联动的良好效果;相比较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还没有成为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网络视频新闻的互动程度的确与用户的满意度相关联。因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首先应利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逐渐消除网民的心理抗拒,其次应采取措施鼓励用户参与新闻互动,改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8.
徐超超 《新闻世界》2013,(7):160-161
【摘要】借助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人类可以超越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主体范围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的社交功能可以用“社会互动”一词描述。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既有传统的网络社会互动的特点,又实现对人类互动行为的重构。本文通过概述新浪微博作为网络互动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结合新浪微博互动呈现出的新特点解析网络中的社会互动,并探讨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评论是网络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它是评判一个网络媒体能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标尺。好的网络评论,不光能开掘新闻事件的内涵,还是强化舆论引导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引导网民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春节前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通过奥一网等广东主要新闻网站给网友的一封拜年信,将国内网络民主推向新的高潮.信中坦陈要向网民"求计问策",接受网民监督.这是继官员开博之后,官员充当版主,邀请网民"灌水"、"拍砖",与网民互动的又一新尝试.与此同时,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我为广东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网上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