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在各国外交博弈、科技竞争、文化交流、教育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思维和新挑战.本文借鉴议程融合假设,从设置者、议程、接受者之间三对关系的变化角度分析探索了互联网时代建构国家形象议程的传播规律和技巧,力求为塑造良好的国...  相似文献   
2.
江根源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有关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的研究集中在专业社区中网民的知识结构、互动程度与专业知识的分享及创新间的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网络常识的知识特点、生产过程以及网民关系。以新浪博客中"四大名爹"的博文传播为例,研究发现,这些由新闻或日记生产的知识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修辞形式上均表现出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特征;常识的分享与创新同时进行,创新更多地是为了阅读与消费;其传播过程更多地围绕意见领袖来进行,这些博主不仅互动积极,而且博客等级高,拥有很多粉丝;围绕这些意见领袖构成了常识传播的小群体以及群体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网络社区中网民隐私关注的以往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它与其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上。该研究重点关注网民的网络隐私关注与其等级性背景间的作用关系,即与网民生活脚本、社会关系和网络行为等互动情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民普遍不愿意公开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对姓名、工作单位、电话等信息的公开更是在10%以下;在职业方面,大中学生、商业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要开放得多;就社会地位而言,越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网民越愿意公开个人名字;就网络社区类型而言,成员之间越熟悉,网民也越愿意公开个人姓名,相反则越不愿意;性别差异对除实名之外的其他个人信息公开存在着显著影响,男性在"职业"、"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方面暴露的行为意向要比女性强,在其他信息类别上要弱于女性。这些结论均可以通过网民与其网络互动情境互动安全性的思想来作解释。  相似文献   
5.
广告比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根源 《新闻界》2006,(3):117-118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本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共识。而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素质的核心问题。我校广告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积极  相似文献   
6.
媒介建构观: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观作为一种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重点关注意义的生产与交流,已经具有了全球性的普遍价值。这种传播思想是在传统的意识哲学走到死胡同之后,在"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媒介工具观相比,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表征体系与理论内涵:现实是由传播活动的行动者主动建构的;传播的内容是意义,而它又是由行动者的互动解释生产出来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舆论和媒介效果,而是常识以及常识的运作;采用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式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但以阐释为主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层次理论”对我国的文艺学等学科的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比较注重吸收而缺乏有效的批判,从而失去了“洋为中用”的根本意义。本文认为其“层次理论”虽然具有动态的立体式的结构特色以及反传统的历史意义;然由于结构主义的本体论倾向,使得它在戳穿现实神话时却产生了与社会的绝缘,在戳穿意识形态神话时却拒绝了个人的价值,从而使“层次理论”成了一种封闭的结构游戏;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批判,希望为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理论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地理、党报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媒介建构主义对符号现实的建构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三份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新闻报道为例,来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地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决定了重要的新闻流向分布呈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扩散的饼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主要城市在报纸媒介中的形象不是行政形象就是经济形象.这种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在当前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个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比较广告”的合理性越来越受到肯定,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来理解“比较”内涵:“比较广告”的定义、规范比较广告的理论依据,以及“比较”的方式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