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垦利县境内主要有四类方言:利津话、广北话、寿光话、鲁西话。四个类别既各成体系,相对独立,又彼此影响,相互联系。垦利方音较突出的共性特征是:声母多分尖团音.前鼻音韵母都发鼻化音,与普通话调类基本一致而调值基本不一致。垦利方言的内部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几种音系自成体系.都有一些其他音系没有或少有的特点,如:利津话老派音有一个独立的阴入调;广北话“歌、锅”同音、“河、活”同音;寿光话有一组舌叶音声母;鲁西话“知、资”不分、“顺、奋”不分等。  相似文献   

2.
《西宁方言词典》中大量的同音代替字可以分化成:1、用字合宜,不应标同音代替号;2、有本字而不知,错误的写了别字;3、不知理据本字,只能用同音代替字;4、是谐音趣难词,故意用虚假的同音代替字。不应该标同音代替号,而必应指明谐音本字;5、合音字、译音字、象声词、后缀用字等,根本没有本字,只能用同音代替字。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原第五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  相似文献   

4.
周西峰 《广西教育》2007,(4C):29-29
在课文《葫芦僧智判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事隐去”,而“贾雨村”意“假语村言”,“英莲”实表示“应怜”“冯渊”实表示“逢冤”。再例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句“玉带林”即指林黛玉,后句指薛宝钗。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  相似文献   

5.
宜州市的汉语方言有西南官话、百姓话、客家话和阳山话四种。说百姓话也称讲“客”,跟历代屯田驻军有直接的关系。庆远镇、德胜镇讲百姓话的村庄,多属明代庆远卫及德胜千户所屯田之区域。莫村同音字表收3600余字。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7.
解读苏州话     
苏州话的“糯”是出了名的。同样一个“不”字,北方人说起来很是干脆,而苏州人讲起来是“勿要”。这样东西好吃,苏州人就说“好吃是好吃得来”,听起来就非常的柔软和好听。为何苏州话软?主要是苏州话里极少有卷舌音,不必卷起舌头说话。苏州话虽然音调较软,但好多话说起来辨音不准,苏州话里赵与曹同音,孙与申同音,李与吕同音,周与邹同音,吴与何、王与黄同音,因此苏州人提到自己的姓,多半要说明字形,如“草头黄,三划王,走肖赵,曲日曹,口天吴,古月胡”等,否则苏州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苏州话里有许多用词,喜欢重叠,这一方…  相似文献   

8.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隐实示虚,由固定义而指隐藏,与“匿”复说,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卯)”。  相似文献   

9.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10.
“拿摩温”、“水门汀”……甚至“雪堂雪堂”、“翘梯翘梯”这些“老克腊”上海话将在语文课堂上开讲。于新学期露面的六年级语文拓展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中,首次收录了上海地方方言。这意味着,今后在一贯以普通话主讲的课堂上将有一个特别的“上海话时段”。这本六年级教材中,收录上海方言的文章标题即为上海话“侬阿晓得口伐?”  相似文献   

11.
铜陵方言概貌及其音韵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方言”并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既有隶属于现代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的“本地话”,也有隶属于江淮官话或西南官话的“外地话”。本文主要探讨了形成这种语言面貌的原因,并对“本地话”的音系进行了描写.对其音韵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谐音造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北京话这方面的词数量多,具有代表性,但其中很多词的谐音理据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刘敬林、刘瑞明二先生近作《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对此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为“词的理据中断”补充出“谐音造词法”新类型;论证了汉语谐音造词法中存在“三曲折”的特殊类型;为“语流音变”补充出“同音兼并”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杨琳 《现代语文》2006,(7):86-87
湖北襄樊地处华中平原,属于北方方言区。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区别于普通话,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法特征。下面就襄樊话中的虚词“倒”的用法做一个初步探讨。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襄樊话仅指襄樊市区土著居民的襄樊:方言,即襄城和樊城地区的襄樊方言。文中用到的一些方言字也不一定是本字,只是与襄樊话音同或音近的字。  相似文献   

14.
福建莆仙话中“乞”不仅具有闽语的给予义、致使义、被动义,且有一种高频使用的被动式“乞1……乞2”:“乞1、”“乞2”不仅重现而且同音。该句式与北京话的“被……给”相当,“乞2”、“给”均具有强调功能,但语义特征和句法限制比“给”更为广泛,“乞2”已是一种泛化的强调标记。该句式既是北京话强力影响的结果,也与方言自身的演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福建村官话的“着”的用法有:1.遭受义动词一表被动介词;2.助动词;3.致使义动词;4.趋向动词一结果补语:5.动相补语一完成体助词;6.持续体助词。通过与广西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发现福建村官话“着”的用法与平话“着”的用法平行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湖北黄冈方言中所谓的复数后缀“和你”,实际上是“伙里”的轻读,而人们出现的记录错误则与该地方言轻声的性质和“里、你”同音有关。文中讨论了“伙里”及其省略形式出现的条件,指出了有关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疏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金瓶梅词话》第23回中孙雪娥的一段“俺每是没时运的人儿漫地里栽桑”等几句牢骚话作了解读,基本上使这段文字通畅可读,语意明晰。其要点是认为“没时运的人儿——漫地里栽桑(丧)”是一句谐音歇后语。  相似文献   

18.
谐音析词     
谐音析词,即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年年有鱼”,“鱼!’和“余”声音谐合。便借“鱼”作“余”。  相似文献   

19.
同音代替字实际是探求词义理据本字的研究.<柳州方言词典>中有65个同音代替字,实际属于五种类型.一、正是词义理据本字,本不该标同音代替号.二、是谐音趣难造词,也不该标同音代替号.三、有本字,是一般的写别字.四、译音词、合音词、分解字形的词、象声词等的用字,也不应标同音代替号.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字,应写未变化的本字.第五类:词义理据本字其实不知,应标同音代替号.  相似文献   

20.
北京方言词“猫儿匿”的理据难明 ,致有外来译音词一说 ,但它实际是汉语谐音趣难词。“猫”是“卯”的谐音 ,隐实示虚 ,由固定义而指隐藏 ,与“匿”复说 ,也就是北京方言“猫冬”中的“猫 (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