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既是我国房地产法律领域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又是关系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和房地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基地利用权一体性的立法确认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多层、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多层、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既是我国房地产法律领域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又是关系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和房地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多层、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其制度的现状、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多层、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现代民法一项基本的不动是所有权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为此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我国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性质是一种新型的共有性质,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共有关系,也不是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而是一种新型的互有性质。目前我国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散见于有关的规范性文件或行政规章中,建议应当及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对有关多层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律关系进行统一的、专门的调整,以便稳定交易安全,减少纠纷,促进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中将涉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由来、名称比较及其内容。从分析探讨构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部分所有权、共用部分所有权、成员权这三个组成部分出发,讨论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在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法律地位,并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第六章专章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使关乎千家万户的房屋产权有了真正的法律界定和保护依据。为使《物权法》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能真正得到实施,业主们需要认清自己权利和义务,树立所有权意识,并通过公民的参与来推动国家配套法规与实施细则的出台。秉承上述两点,文章解读和阐释了《物权法》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客体的权利归属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现代民法一项基本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 ,我国目前也出现了大量的区分所有住宅。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民法通则》并未对此作出规定。为了弥补我国民事立法的空缺 ,也为了统一调整区分所有法律关系 ,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特点、行使原则及立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中关于建筑物的所有权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国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立法存在以下缺陷:“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称谓不科学;所有权制度立法的理论基础不统一;所有权编的权利结构不协调。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系统的调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9.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涉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然而,我国目前对此尚无立法,学界观点亦不一致。文章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含的权利种类,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社会及立法现实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的立法模式——“物权法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相似文献   

10.
杜福磊 《红领巾》2005,(1):88-91,95
住宅问题乃是一切国家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我国应改变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研究和立法的滞后现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应由专有部分所有权、共用部分共有权、基于相邻或共有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要素构成;应自成一个完整的法律关系体系;其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共有部分附属的专有使用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区分所有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与一般财产权相比,均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和内在涵义,应作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1.
我校英语公开课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和课件的制作并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建设也需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应有权利到现实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是权利之学。但长期以来,在中国法学献中盛行着一种观念,即:权利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离开法律形式的权利是不存在的。本作认为,权利的合法性并不具有必然性,确乎存在着一个不以法律为唯一根据且先于法律而存在的权利;权利有着三种存在形式,即: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现实权利是权利运行的终点,又是新权利运行的起点。只有这样,权利才是真实的和完整的。  相似文献   

13.
人格权的权利属性,即人格权到底是一种民法权利还是宪法权利,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法国、德国法中对人格权规定的分析,分别从宪法的本质、宪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和目前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情况,探讨人格权的权利属性问题。最终得出人格权是民法权利的一种,需要通过民法来加以规范和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受教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多重属性,使得受教育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划界制约,也产生了权利(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受教育权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权利行使中的过界现象,具体而言,对受教育权的设定意味着某种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可能是权利的滥用,就可能侵犯了其他个体或者组织的权利。以权利冲突的视角研究受教育权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受教育权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外部权力对受教育权的介入做了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与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已得到了我国宪法的间接保护.但是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立法目的和本质的固有矛盾,造成知情权与公共官员隐私权的冲突、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同时我国当前有关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方面基本法律的缺乏,导致现实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调节无标准可循,无法可依.协调和解决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应该确立权利协调一致、实际恶意等原则.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完善隐私权与知情权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制宪权,一种几近被遗忘的权利,但因为没有完全消失,而被认为是一种权力话语。只要追寻人类权利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制宪权绝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由权利向权力过渡的"权维",它是连结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纽带和桥梁,它一头挑着国家权力,而另一头却肩负着公民权利,并规定着人类基本权利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具有始原性。制宪权这种从权利向权力转变的"权维"形态具有重要性、至上性、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中,股权是股东对股份的所有权,是一种物权、财产权。而股东权是区别于股权的一种社员权,是一种非财产性权利。两者既是相伴而生的一对权利,又是相互独立的一对权利。因此,正确理解股权与股东权的性质及其关系对推动我国公司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由于某些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中的地位或职能比较特殊,使得他们的行为与公民的网络隐私权息息相关。这类主体常见的主要有:某些政府机关、ISP、某些硬件或软件开发商、其他组织以及网络黑客等。因此我们要明确各类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更好的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尽可能的避免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