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按照原型积淀的一般原则,其精神本应深深织入后代文人士大夫的深层心理建构中,有些论者也正是据此寻找这种必然关系,提出屈原是我国文人的典型代表, “开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然而,如果撇开成见,作历史的全面的考察,就会发现一般情况并不适用于屈原,真正代表屈原精神本色的部分,并未被纳入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有机结构中,甚至处于变异与流失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中花草树木的描写,沁人心脾,引人入胜,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屈原的精神和人格,与他作品中描写的那些香花芳草一样,散发出夺目的光华和怡人的芳香。屈原人格的形成是与大自然中香花嘉木对他的陶冶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史上,屈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追溯湖湘文化时,往往将屈原视为湖湘文化的源头。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传统,湖湘文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人们注意到,湖湘学者有一种"褒美乡贤"的传统,他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有一种执着的热爱,对于本土文化精神有一种自觉的继承、推崇与弘扬。他们希望从历代乡贤先达的思想中吸取资源,获得动力,从乡贤事迹中受到激励。在湖湘文化精神建构过程中,屈原精神无疑是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飞扬的诗魂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的存在为中国传统文人树立了一个偶像与楷模。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作家可以像屈原那样牵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人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属。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满溢着悲剧色彩的个体的独特,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独特的个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的贡献。他的诗歌中所折射出来的全部精神和人格就如同一道飞扬在历史中的灵魂,深刻地影响了同他一样具有坚贞理想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读屈原的诗,就是在读屈原的人,更是在读屈原的魂。让我们将他的诗与魂放在…  相似文献   

6.
屈原赋予香草的人格化特征确立了香草在中国古代人格符号的特殊内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从文化人格到政治人格的整体人格建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屈原相距2000余年,但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其最根本的关联在于爱国。梁启超一贯景仰屈原的人格,他对屈原的人格精神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解、相契和体认,这是梁氏走向爱国人生、发展传统爱国主义的坚实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相似的遭遇和人生经历是柳宗元与屈原产生联系的基础,从人格精神与政治理想以及创作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忠贞不二、九死不悔的坚贞精神,在任何处境下都保持高标独立的人格操守,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骚怨情感都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可以说柳宗元是屈原千年之后的真正知音,也是屈子精神的坚定继承者。  相似文献   

10.
论屈原的“内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美”是屈原对其个体品质的一种自我意识,它在屈原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屈原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楚王族血缘观念、荆楚巫风以及战国时代士的自我觉悟是屈原“内美”意识产生的主要根源。“内美”意识对屈原精神主体、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均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是屈原人格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折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化向人本化转折时期独特的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士大夫审美人格的建构及其艺术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建构的强调与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进而发展出儒、道、禅各具特色的的审美人格理论,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最光辉、最充分的显现。由于中国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角色与实际处境,他们将审美理想人格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艺术人格的建构,从中实现自我心灵、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19.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20.
林云铭是清初著名的楚辞学家,他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对屈原这一"千古奇忠"之人极度仰慕。他把对屈原的全部情感倾注到了《楚辞灯》一书中,历时近四十年,完成了这部在《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