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薇 《考试周刊》2010,(43):162-163
审美能力是园林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应把审美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关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教学中,由于教材独特的社会性和学性内容,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教学中通过正确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语知识的同时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写字具有审美功能,能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有效的写字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的构建过程。本文通过借助故事感悟汉字的情趣美;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结构美;写字指导中领悟人性美等几方面介绍了自己在写字教学与审美教学进行有效契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音乐审美能力是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等师范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能力、音乐作品的欣赏及音乐作品的审美分析、判断,音乐作品的选择、推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前,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在音乐艺术的基本素质和审美心态上表现得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能力不强,对严肃音乐知之甚少,对高雅艺术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学生音乐审美导向,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所以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歌曲教学(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把歌唱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音乐感受与鉴赏"中感受美,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中领悟美,在歌唱的过程中体验美,在"音乐创造"过程中表现美.让学生在美好的感觉中唱出优美的心声,提高歌唱艺术水平.通过教学,学生的合唱,重唱水平大大提升,学生的总体音乐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从舞蹈的角度研究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使学生通过舞蹈实践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以提高其审美价值取向评价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邵红梅 《黑河教育》2011,(10):35-35
美术教学能把美学理论渗入到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除了能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的正确审美观点,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之外,还对促进各学科的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对提高学生素质、端正学生的审美思想、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审美素质呢?所谓审美素质是指包括美学知识、美感能力、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以及审美情感等方面的素质。教师是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既具有审美垂范的社会效应,又具有审美育人的职业功能.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养。正确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会升华人民的思想境界,丰富精神生活,增长聪明智慧,提高创新能力,能引导人民辨别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诚实与虚伪的界限,增强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使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教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教师应当是个有正确审美观和高雅审美情趣的人。他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青少年审美素质教育的重任,这无疑对教师自身审美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利用各种审美媒介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实践去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发展美、创造美。广大教师要“按美的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审美的人”。无论是从时代特点还是从职业特点看,教师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本文着重谈谈教师审美素质的意义和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蔡润 《甘肃教育》2008,(7):28-28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有美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美,并进行审美教育,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标.本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引导学生发现美,并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海燕 《广西教育》2014,(13):116-117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根本上说,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感知能力,并在此能力基础上丰富、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感受音乐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融入音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于香玉 《成才之路》2011,(30):60-61
所谓审美教育意指借助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等来培养被教育者的正确审美观,提高被教育者的感悟美、赏析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提出,在教育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等。由此可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5.
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是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的重视和努力的探索.通过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具备起码的审美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培养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审美的标准去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师音乐教育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音乐的认识功能,二是过分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普通高师音乐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以审美为目的带动学生技术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油画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艺术形式,在相关艺术理论中,“审美体(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作为绘画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审美趋向和审美要求,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在艺术方面获得更高的造诣。审美体(经)验是人类情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仅需要有情感的加入,还有理性的理解。对生活的感觉和认知的过程是获得审美体(经)验的途径,也是构成审美的基础。通过课堂习作和户外写生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敏感神经,体会自然生活给予我们的美好感受和心灵触动,从中得到审美的启示,并使之演变成可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素材和“借体“,获得更高级、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专业教育,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的辩证关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心性的修养,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学,要求尽可能地将诸多教学因素,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思想政治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9.
正美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教材编制程序,通过各种美的事物,采用选择改编、新编美育教学材料,设计特定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以求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方面和谐发展。我校研发的综合活动校本教材《美之韵》就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有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20.
唐诗代表着我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诗这篇中华民族辉煌的乐章中,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并且蕴涵着思想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对唐诗鉴赏的本身就是在进行审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更要挖掘唐诗中的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