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的地方保护神,特别为粤东客家人所信奉.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粤东客家移民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也飘洋过海到台湾.三山国王信仰曾被视为台湾客家人所特有的信仰,是台湾族群辨别的标准之一.目前两岸交流是文化先行,三山国王信仰可借其在两岸客家人的特殊地位,推动两岸客家及与其他族群的文教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3.
三山国王信仰是粤东地区的主要民间信仰活动,从明代开始随着粤东客家人向台湾的播迁,三山国王信仰也传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守护神。透过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分布与发展及历史不同时期在粤、台两地的互动来探讨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行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剧情情境中的作用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有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征后的客居生存性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5.
台湾民间信仰中“客家义民信仰”的性质曾在台湾学界引发论战,占人数优势的闽南籍学者宣称台湾客家义民信仰是“孤魂野鬼”,使台湾客家籍学者与客家义民庙方相当反感,究其因,还是跟数百年来两方言族群间“历史心结”有关。其实此民间信仰性质,仍须回到清代社会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清代台湾客家与闽南两籍仕绅对台湾客家义民信仰论述认知有异,而这又与清代“台湾闽客械斗”风气有关。另外在台湾客家义民信仰中,台湾北部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与苗栗县城的苗栗义民庙为同时兴建,是北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数间义民庙。但因前庙香火极为鼎盛,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较多,所以对清代该庙两百余年间的“自我论述”与“他人论述”的历史叙述做一探讨,以观察清代台湾客闽族群关系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族群文化;并透过台湾客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家"移垦社会"的生活面貌,追根溯源地发掘了客家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闽粤人大量移入台湾。与此同时,他们将闽粤文化、信仰植入台湾并使之传播。"三山国王"就是随着移民迁台而被带入台湾的众多乡梓神明之一。这一神明在台的兴盛与台湾移垦之初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9.
湖口乡为典型之台湾客家乡镇,清乾隆开始移民从广东陆丰县来台,落脚垦拓定居,湖口首由移垦社会走向农业社会;再因时代变迁,高速公路的开辟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距离,工业区开发等因素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之进一步发展,亦由传统工商业社会蜕变成现代科技信息社会,乃为当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变迁之历史缩影。新竹湖口客家社会变迁的案例,其实也反映了台湾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之变迁轨迹与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0.
三山国王是粤台地区广泛分布的民间信仰。近年来两岸的三山国王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日趋深入,研究成果日愈增多。但有关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成果整体数量仍然偏少,而且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作为台湾地区唯一的粤籍地方神,三山国王信仰是粤台民间文化交流的突出代表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对象。三山国王信仰对于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增强粤籍台胞对祖籍文化的向心力,促进粤台文化交流,深化粤台经贸合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山国王民间信仰文化发源于粤东揭西的霖田祖庙,受其移民规模和文化流布的影响,在台湾地区也有广泛的信众。探讨两岸三山国王信仰形成的基础,研究三山国王信仰内涵及流播对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关系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闽粤台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与这一地区信巫、尚鬼、重祀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相同的民系在三地之间的移民关系决定了闽、粤、台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本文以闽粤台民间信仰的传承、变迁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盛行于这一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三山国王信仰、惭愧祖师信仰、开漳圣王信仰等民间信仰在三地的传承与变迁,进而引出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应该互相整合和互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是乡村重要的文化根脉。民间信仰空间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并理解这类信仰空间是我国乡村保护与振兴工作的关键。就客家地区而言,关于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布局形态和景观表现等方面的基础认识,至今仍然很模糊。为此,尝试通过实地取证和文献调查,并综合应用民族文化和空间解析等方法加以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客家乡村民间信仰空间的历史形成,来源于百越土著,受到中原汉族以及其他外来族群的影响,并与复杂的地域再创造有关。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空间,在客家乡村中体现为分散式的节点布局和多样化的游行活动路线,并与山石、水系、树林、民居、道路等自然或人文环境要素紧密共生。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14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福佬人与客家人共同的信仰,随着粤东客家人在台湾的拓殖,三山国王信仰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在岛内广泛传播,成为台湾客家人重要的信仰资源与文化力量。三山国王信仰也因环境变化而再创,其信仰群体、神像形态、神像名称、宗教功能、宗教仪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深对客家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客家研究的层次与水平,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了“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中心承办,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余人出席,提交会议论文81篇。11月23日上午在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科报厅举行大会开幕式,赣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客家研究院名誉院长林多贤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副校长孙弘安教授主持开幕式,随后进行大会主题演讲。一在大会主题演讲中,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通过对台湾新竹枋寮“褒忠亭”和韩国“七百义冢”的研究,指出“褒忠亭”和“七百义冢”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上的转变与客家人和韩国人的文化观念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客家人善于应变,追求现实的功用,对其他思想的包容性强,文化观念复杂;而韩国人流于固守,追求观念的理想,对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强,文化观念淳朴。由此他提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应对不同文化现象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加以关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河合洋尚博士通过对日本学术界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梳理,发现日本客家研...  相似文献   

17.
三山国王崇拜在粤东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三山国王文化遗产,包括祭典、神话传说、民俗、庙会等无形文化和碑刻、文献、宫庙建筑等有形文化。三山国王文化的传承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发挥大学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中的功能,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三山国王文化的传播效果。开发粤东三山国王文化资源,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整合粤东地区三山国王文化资源,推动三山国王文化产业化,将其培育成为粤东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文坛,黄春明凭着对故乡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命体验和对宜兰故乡的民间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画出一幅美仑美奂的"台湾宜兰民间风情画",表达了对宜兰传统文化的价值偏爱与理性观照。以宜兰文化景观的民间书写为支点,对黄春明小说中对宜兰民间文化的价值偏爱与时代变迁的理性观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客家人,多为从粤东梅州迁徙而至。历史以来两岸客家族群一直保持不同形式的互动。从移民初期的民间信仰互动,到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的以宗族为单元的寻根问祖成为两岸互动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活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历史以来两岸客家人的互动交流印证了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的史实。当前在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间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