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不仅进行土地和政治、军事的侵略,还伴随着文化的侵略,而且后果更为严重. 他们在东北沦陷时期大力进行殖民宣传,严格把控电影、报纸、图书等宣传媒介. 本文主要阐述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卢隐是"五四"时期接受新式知识教育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处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在新知识的冲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双重作用下,其女性命运难以逃脱"悲"的结局。一方面,她们虽积极地寻求反对宗法男权,但最终却又被迫服从于封建礼教;她们憧憬美好纯洁的爱情,然而往往又屈从于强大的习惯力量,以悲剧而告终。她们的悲剧形象,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典型性色彩,我们在此探究她们的悲剧运命及其原因,具有文学史及社会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方方小说《桃花灿烂》中的星子和《树树皆秋色》中的华蓉渴望着真正的爱情,但最终都以悲剧结束。她们都是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导致自我选择的错失。爱情悲剧成为女性无力摆脱的困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焦虑和失望心理。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代表了路遥文学创作事业的最高峰,也使路遥这个名字享誉当代文坛。作品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其中,作者在塑造男性人物的同时,也着意刻画了处于特定时期的一群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属于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她们或依附、或徘徊、或独立,各自演绎着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丰富着这个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东北形象的视角切入,阐述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及由此而带来的对整个创作群体的文学史意义。与东北作家群以"东北精神"中生命的元气和活力的张扬来呼唤民族自救的力、振兴的力所具有的"当代意识"相比,萧红却在负面因素的剖析中呈现出完整和立体的东北形象和风貌,使东北形象"直立起来",并因历史文化批判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而获得一份纵深的"历史意识",从而提升了整个群体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6.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爱情生活。在这些爱情诗篇中,女性作者记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历史,抒内心的体验,表达了一种对真诚的爱的渴望与追求。从诗歌所表现的她们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可以看出她们是一群敢爱、敢怨、敢恨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郭嘉 《职大学报》2006,(4):109-111
东北当代作家阿成,在地域文化传统上沿袭了东北作家群对东北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另一个方面,他又继承了沈从文等乡土作家对世俗、对乡村的体察与感悟。阿成的短篇小说所选取的都是底层“小人物”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大都以“我”的眼光为叙述视角,刻意地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向传统向古典靠拢,在其短篇小说中,不断的描写一些濒临消失的人情风俗,有意保持一种古朴。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妇女的体育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体育参与的迅速扩大不仅是一种体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以质性研究的范式为基础,采用深度访问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白领"群体女性她们的体育行为及观念。研究发现中产阶层女性体育参与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以及消费性、商业性特点,她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引领大众妇女的潮流。本研究认为,一方面,妇女参与体育的障碍已经减弱,个人参与体育的自由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妇女参与体育在制度上和文化意识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影响到妇女的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她们对体育参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传统父权社会的氛围中。因而,中国妇女在体育参与上,要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的解放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9.
海派地域文化精神,是沉淀在性格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深远地影啊着上海作家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们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身文学创作的第一层底色,同时,也正是本土资源和个人感受的互相糅合,创造出了女性都市写作的新天地.因此,探究海派地域文化对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们作品中透露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文化与文学的研究都是相当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新文学流派与审美流向出现在我国文坛上,而方方也以《风景》等一系列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而受到广大批评家们的关注,成为新写实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这样一群形态不一的女性,她们却有着相似的结局——都是以一曲悲歌收场。在这些作品中方方以其独有的视角以及悲悯的情怀对女性命运进行探索与思考,揭示她们艰难的生存现状,探寻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曾静 《职大学报》2011,(3):38-42,50
《世说新语》中的贵族妇女形象远比文本所想要表现的要立体和丰富得多。这些重构的贵族妇女形象不是完全脱离于自身的对立物,她们既是被男性塑造的客体,也是自身投入塑造的主体;她们既是被男性观看的表演者,也是自身表演的欣赏者。她们不只满足了男性审美观看的需要,也满足了自身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和张小娴是不同时期的女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显露出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关注。但不同的个人经历、审美取向以及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意识也各不相同。对此,本文通过她们几部代表作品展开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一群独树一帜的女性群体。她们不仅有临危不惧、相夫教子、耿直刚正的德行,而且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又具备智慧贤能、审时度势、识鉴人物、析理断物的能力和思辨敏捷、言辞辩给的才情。可以说,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催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东北方言词缀中,"子"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它既有增强语气及幽默感的作用,也有语法上变动词为名词的作用。文章主要从《东北方言大辞典》中选取语料,从词缀"子"的分布、使用规律和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女性参与文学创作者古已有之、代有才人。词是定型、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体,"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精"(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两宋时期参与到词的创作中的女性人数极多、阶层极广,尤其是因特殊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词的文体特殊性等原因,宋代女性的词作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突出的家国意识,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时期女性文学而言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中女性的无名状态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文学手段,其内涵是开放的,不受具体时空的限制,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类特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名并没有消解她们的影响,她们的故事一直在引领抑或警戒着后世的每一个女性。  相似文献   

18.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东北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表现形式小品化、人物设定丑角化倾向。这种结构形式,使东北人的形象被解构,"东北形象"作为所指的意涵呈现了扩大化和变异化倾向,负面形象的所指意涵造成了受众对东北地区形象的误读,长白山文化的厚重决定了我们对它传播的责任。本文通过创作者应对东北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文艺创作的新常态思维运用,提出重塑东北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时间比较早,一些产业进入衰退期,市场竞争力下降,而替代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巨大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决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和振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是要理清和确定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的思路,从而走出一条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本文从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入手,立足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探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北秧歌的沿革和社会控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视角考察了东北秧歌的起源以及在近代的发展 ;论述了现阶段东北秧歌民俗、锻炼价值和作为健身手段发展创新的现代化 ;说明了对东北秧歌活动进行社会控制的意义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