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天华教授《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一书描述了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川边西康地区的时事变化,多方位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究,总体阐明了“西康问题非特指西康本身”、“涉及少数民族地区事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并且在治史方法尤其是史料运用方面对后辈学子起到了垂范作用,顺应当代史学研究中“科际整合”的趋势,是研究川边西康地区社会变迁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对今天国家的整合与统一、民族的交融与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清末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更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边情。鉴于西康(又称“川边”)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民国时期大量国人多批次入康考察。本文将对这时期的入康国人作一简略的分类,并进而剖析其入康原因。以此,从另一侧面来了解当时西康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间,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代湖南茶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兴与衰的过程。道光季年以后,湖南茶业在国外大量需求、国内大力提倡及湖南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因素的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省年输出茶叶100余万石,贸易额达600余万两,挤身全国产茶重省的行列。光绪中叶以后,湖南茶业则急剧衰落,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商业信息比较闭塞和分散式的小规模生产等。近代湖南茶业的兴衰给其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康建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6.
打箭炉锅庄是历史上康定城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汉藏贸易的产物。锅庄的兴起促进了汉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康定城的繁荣,并使康定城成为商贸重镇,成为汉藏贸易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神学的形成,是由古典文化、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相互杂糅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历经了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来的经院哲学两个阶段。基督教神学的衰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文章主要从神学内部来探析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汉藏翻译的发展历史及局限性,探讨了汉藏文化在形成和形式上的差异,并就具体的视角提出了完善文化差异中汉藏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木兰秋狝是清朝频繁举行的国家大典,而至嘉庆年间趋于衰落,道光年间则完全废止。木兰秋狝的衰落是清朝衰落的体现。但主要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木兰秋狝失掉了在军事和政治上存在的意义、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职业教育兴衰的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阐释我国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兴旺或衰落的原因对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以往的相关研究呈现出视角多样化的特点:或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新制度主义等视角出发,或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寻找原因。视角的多样化决定了结论的多样化,为深入研究拓展了思路。但其中关于职教兴旺的原因分析较少涉及,缺乏一种新的历史社会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安化茶业始于宋,历冠湖南全省,尤近代以"湖红"的产销名满天下,但花无百日红,到民国晚期,已濒破产.考其原因茶商与茶农之间的互动虽延缓了茶业的凋敝,但互动中的内损连同洋商与茶商之间互动的外耗与其他客观因素一起,最终导致了安茶的凋敝.  相似文献   

12.
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1906年清政府筹划川滇边区。1925年北京政府又设立西康特别行政区。1939年1月,经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省府设在康定,下辖金沙江以东33县2设治局及金沙江以西13县。西康省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彝各民族的团结,而且有利于于巩固大西南的国防地位和抗战大后方的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是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以教会立场在川康边地从事边疆建设和服务的社会活动,在实地服务与边疆研究方面都有显著成绩,但与其目标相较也存在活动地域狭小、业务范围狭窄等明显缺陷。本文在考量边疆服务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边疆服务的成绩和局限的成因,揭示边疆服务的精神与方法及宗教团体从事边疆建设事业的内外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朝时期巴蜀地区的茶业是当时重要的产地之一,并以产区广、品种多且品级高、饮茶之风盛行这三大特点闻明于世,受到当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喜爱和推崇.正是由于茶业的繁盛,使茶税成为唐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础,而茶业的成熟则为宋代以后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康地区改土归流进程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于该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的社会情状的梳理,有助于了解西康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该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的社会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军队缅北作战的失利,途经云南通往缅甸的国际援华运输线滇缅公路完全被阻断,滇西边防告急,于是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康青藏地区的战略地位迅速突显。国民政府为了开辟新的备用国际交通线、加强国防建设和推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遂饬令交通部相继赶筑了川康、康青、青藏、青新等公路的部分路段,并提出了养护公路的方案。因诸多原因,这些公路粗通试车后旋即废弃,在民国后期再未有机动车辆通行其上。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青康藏边筑路活动开启了藏区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先河,这对加强康青藏边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和区域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不无裨益,亦为新中国成立后藏区交通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清以降羊楼洞茶区的山西商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楼洞是中国青砖茶的故乡。清代康乾时期广阔的边疆市场和国外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刺激 ,以及太平天国时期茶源地的被迫转移 ,导致晋商于这两个历史时期纷纷来到羊楼洞一带采办茶叶 ,促进了当地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羊楼洞茶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兴起 ,又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 ,晋商在羊楼洞长达二百余年的经济活动中 ,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商业精神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经营活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这突出表现在晋商完成了由包买商到企业主 ,即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嬗变。特别是在近代 ,由于国内外茶叶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晋商茶庄的经营形态也逐步由小作坊发展到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并出现了向近代机器制茶工厂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