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公民社会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正逐渐被传播学研究领域所重视和运用,这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普通的民众和民间组织在话语表达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使大众传播与公民社会研究在学术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与公民社会研究的理论路径、研究视点及其重要意义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政治学中的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为基础,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了公民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文章认为,媒介传播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公共广播电视作为公民社会“第三部门”的出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第三部门”媒介建构的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0):57-60
全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为公民理性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的构建,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弥合全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数字鸿沟的不同类型,探讨其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理清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以期跨越全媒体时代的数字鸿沟,搭建公共领域、培养公民意识、彰显公民身份,促使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理解社会公民身份:政策与实践的主题和视角/[英]Peter Dwyer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本书既展示了公民身份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与之相关的思想传统和理论视角,又探讨了阶级/贫困、性别、残疾、种族/民族  相似文献   

6.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刘超  金柔雅 《新闻世界》2012,(3):170-17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民新闻始一出现就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文从公民新闻的概念展开,从传播学视角对我国的公民新闻及其发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慢慢变成人们可以自己讨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参加社会事务的一个共同的所在。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素养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公民媒体在社会上全面出现自媒体会遇到怎样的素质考验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对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相关案例探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先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卫在给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的专稿中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受众的权利和行使权利的能力(民主社会的公民),促进公平表达和信息公平流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个人解放的过程,不能造成新的文化压迫。①这里的关  相似文献   

10.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数字公民与数据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立 《东南传播》2018,(8):75-77
在当下的数字监控型社会中,新闻业与数据监控直接存在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并与网络时代意义上的数字公民概念互相关联.本文通过对"全景监狱"理论的探讨,从社会监控和商业监控两个方面发展了相关概念;认为在数字监控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新闻业需要研究和发展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新闻实践操作.同时由于传统新闻媒体对数字监控的应对具有相当困难,因此本文在自媒体时代对新兴的数字公民形式的支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公民的生存状态以至生命质量.提升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是在大众传媒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下,公民应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适应媒介接受者、传播者、制造者的多重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要明确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原理,发挥大众传媒、学校在媒介素养培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社区、家庭等渠道,努力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以改善公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因为其强大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在公民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独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于新媒体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没有人能够下一个绝对的结论。笔者认为,决定因素是使用者——人的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媒介素养。由于公民的媒介素养对于媒体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认为,在公民社会建设中,新媒体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成为了一种阻碍,与公民媒介素养的缺失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
赵凌晖 《现代视听》2012,(10):63-65
近些年,3G、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客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兴起,为我国新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作为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哈贝马斯的公民社会理论,对如何认识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9):14-17
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的重要领域,其理论与范式经历了许多转变,但从总体上来说,受众研究不像其他领域一样存在清晰可寻的时间脉络,本文以受众研究的核心命题——"媒介—受众"为线索对西方受众研究历史做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商业化的干扰,台湾的媒介市场乱象丛生,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与此同时,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公共新闻学概念在2000年以后随网络普及,使公民参与新闻的概念加速扩展,台湾不少人士引入公共新闻和公民参与概念进行本土实践。本文对此作了探讨,试图藉以观察中国大陆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传媒长远健康发展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揭示当前我国媒介企业化转型中组织内部的两大主要矛盾,进而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理论,从"媒介愿景"这一创新角度切入并试图加以解决,同时围绕受众身份认知问题,提出媒介愿景规划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主播是传播媒介中的重要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持人起到了"喉舌"的作用和舆论引导的功能。本文以社会学"角色"理论为视角,结合播音学、传播学、语言学、美学,分析了主持人在新时代的"角色变化",论证了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在渠道变化、受众变化、认知变化的过程中导致的身份转变。文章从"主播说联播"的兴起解析了主持人角色变化成因以及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受众,既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使用与满足"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是在西方传播学受众研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