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杨银付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回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前提性概念。在前提性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培养出大批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为了加速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我们从94年上期开始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江苏省射阳县新东初中吴运友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开始了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反思,教育理论界针对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教育应从根本上改变指导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命题。当今,发展素质教...  相似文献   

5.
走出素质教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早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应试教育犹如超速行驶的列车,如不及时“急刹车”,必将后患无穷;尽管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  相似文献   

6.
提到“素质教育”,自然想到“应试教育”,两者似乎水火不相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反素质教育”。首先,从教育的范围上看“,应试教育”发生在教育部门(学校)“,反素质教育”除了发生在教育部门(学校)外,还发生在整个社会。其次,“应试教育”根据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下述),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反素质教育”是彻底否定。再次,“应试教育”是“实质教育”——“传统教育”——“科学主义”发展的产物,而“素质教育”是“形式教育”——“进步教育”——“人本主义”发展的产…  相似文献   

7.
一、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第二,“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以考试分数评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第四,“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五,“应试教育”为适应升…  相似文献   

8.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应试教育”日益成为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严重障碍;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探讨了素质教育概念的涵义,阐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本质特征,从“应试教育”诸多弊端的分析中,得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提出开拓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路。10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思潮,这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锋”,各种研究都是站在“素质教育”的立场上来批判和指责现行“应试教育” 的弊端。而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诸如减压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体验教育等,也都是在一片叫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的高度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正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少人产生了迷惑或误解,所以明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解决这一转化过程中的迷惑与误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不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吸收与摒弃。柳斌同志曾说:“实施素质教育在思想上应着重两个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这正源于我国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便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迎接新世纪的基本选择。素质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由于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起步和发展的,受“府试教育”的潜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不仅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误区。一、视“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育、教学工作只有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保证教育目的中所规定的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其结构,使受教育者顺利发挥其社会功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目前,我国在理论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核心是个性发展,即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应试教育”贪求功利,缺少政治灵魂,只关心应试能力,不关心甚至排除其他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内容上有片面性,教育过程上有表面性,教育手段上有落后性,教育结果上有不实性。我们应当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为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央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引发了诸多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在其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中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及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这种教育思潮在实践中将导致的后果恰恰是会降低人才培养的素质。笔者将就其一些核心观点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6.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存在着对举对立的联系,找准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才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体系、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素质要求六个方面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思考熊易群一、“应试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带有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其结果影响了全体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国家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要全面系统地转向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在幼儿园教育中是否有现实意义呢?回答是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正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适应性。其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的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轨道上来。我校几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以下一些作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首要任务就是使教育者必须彻底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了让教师深刻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使教师从为考试、为分数、为学科而教的严重偏离教育方针的错误做法中解脱出来,我们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一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界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已成社会问题”,并呼吁:“应试教育要急刹车”,“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扭曲了教育的目的”等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观念上的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表现,也是适应经济转轨和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