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疑问代词使用十分丰富."何"及"何"字结构的用法及分布;"谁""孰"在使用频率、指称义、功能组合、表达语气等方面的异同,战国时期某些方言中"谁""孰"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有历时与共时两种取向.研究选取共时的研究视角,以英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为切入点,从句法和语义两个维度分析其语法特征,并将之归纳为疑问代词的三条语法化路径;由此对探究疑问代词所特有的语法化认知机制(主观化、重新分析和转喻等)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并发现,某种机制可能在某条语法化路径中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而在其他路径中则略显解释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毛安敏 《海外英语》2012,(16):256-258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有历时与共时两种取向。研究选取共时的研究视角,以英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为切入点,从句法和语义两个维度分析其语法特征,并将之归纳为疑问代词的三条语法化路径;由此对探究疑问代词所特有的语法化认知机制(主观化、重新分析和转喻等)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并发现,某种机制可能在某条语法化路径中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而在其他路径中则略显解释力不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中的疑问代词的定量定性分析,认为汉代主要问人的疑问代词是“谁”,语法功能完备;主要问事物的疑问代词是“何”,语义呈扩大化趋势;主要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是“安”,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6.
太原小店话中的代词同普通话一样,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文章分别对各类代词的语音、语法及语义区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太原小店话中的代词同普通话一样,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文章分别对各类代词的语音、语法及语义区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空间义量词"摞""叠""沓"的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摞“、“叠“、“沓“是汉语中的空间义量词,用于描绘物体重叠放置所构成的立体形状.目前对三个量词的个案研究仅限于意义、用法、类别的描述,但缺乏语义特征的分析和认知的解释.本文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分析三个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探讨三个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组合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的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从疑问代词的历史发展、断代、专书研究以及与疑问代词相关的句式角度对《马氏文通》后的疑问代词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整理。  相似文献   

10.
"要A有/没A"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构式,具有较高的能产性和表现力。留学生在学习时较容易产生偏误。通过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探讨该构式的语义功能、要素特点、限制条件和句法功能,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就某主体在某一方面的性状作出主观评价——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第二,进入该构式的A主要为名词、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名词,而且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第三,该构式有语用条件限制、语义句法条件限制、否定副词和疑问代词连用导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特定的取样原则,得到63种汉语方言的样本材料,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汉语方言疑问代词的构词特点、疑问语素库藏及本体成分的语义关联度。首先,文章发现汉语方言疑问代词的构词方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八小类;其次,在词形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汉语方言疑问语素库藏最少有3个,最多有7个,同时存在北多南少的地理分布特点;最后,文章考察了不同本体意义的语义关联度,并得到三对必然关联对:处所-选择、事物-类别、数量-程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性质与作用、来源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主·而·谓"结构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主·而·谓"结构具有一般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仍是主谓关系性质."主·而·谓"结构中的"而"是连词,起强调凸显主语的作用,它并不是由代词"而"虚化来的."主·而·谓"结构的出现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运用,它的出现高峰是在上古前中期.  相似文献   

13.
广西贵港方言中的"爹"用法复杂,语法功能多样,可以充当结构助词、不定量词、指示代词、连词和疑问词。在充当指示代词表示近指时,还会发生特殊的音变现象,且语义之间存在相应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何"系特指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至明代口语上的一些特点和变化: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复合形式较丰富;部分"何"系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较唐五代发生了变化;诗词中的"何"系特指问句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15.
太原市小店区位于太原南端、汾河以西,小店方言隶属晋语并州片中的晋阳小片,是太原话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数量可观,语音形式与普通话、太原城区话相比差异较大,更有地方土话特色,而疑问代词的语义表达及至语法功用与太原城区话趋同,但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个别词汇也有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词汇意义、语法功能等方面阐明了古汉语中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的明显区别,并指出将疑问副词归入疑问代词是不妥当的。古汉语语法应设疑问副词一类。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语言的感叹句都有自己的感叹标记,感叹句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以英语为代表的wh-词移位语言的感叹句由疑问代词引领,而以汉语为代表的wh-词原位语言则主要通过疑问代词和语气助词等语法手段来实现句子的感叹义,还有的语言是利用语义和语调来标记感叹。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多种语言感叹标记的差异进行分析。首先,疑问代词的感叹功能具有明显的显赫度差异,疑问代词在充当感叹标记时,在两种语言中的位置也不相同;其次,在各种其他语法手段的标记上,wh-词原位语言词类标记明显多于wh-词移位语言。对感叹句中感叹标记的跨语言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深化对汉外感叹句及多种语言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19.
论《金瓶梅词话》的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的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三大类十二小类60个单词,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近代汉语在明代中叶这个历史阶段代词的全貌。历史地看,其中有传承、有发展、有存古,为近代汉语和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现代汉语"谁"的匹配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其单用情况。本文考察了疑问代词“谁”字匹配用法几种不同的现象,指出它们之间的匹配制约关系,并试图运用生成语法“管约论”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对各条规律的制约条件尽可能作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