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13年11月10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文化育人联盟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联盟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组成的产业文化育人工作交流平台,探索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推广院校产业文化育人优秀成果,创新院校产业文化育人机制,推进全国职业院校产业文化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联盟将重点推进产业文化育人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度,明确产业文化育人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产业文化育人校地融合机制,以图书馆为平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是在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思想指导下,思考高职院校图书馆产业文化育人工作的结果,包括战略、组织、保障协同,政府政策引导,行业组织参与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化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由于自身传统文化和区域地理优势,广东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广东高职院校应以广东区域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充实院校文化内涵;以促进广东海洋产业发展为导向,形成院校文化特色;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指引,提升院校文化活力。高职院校在不断培育自身院校文化的同时,也应为广东海洋文化强省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地方文化丰富了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内容。潮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潮汕地区的缩影,为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提供了新资源,带来了新方向。文章主要从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心理育人实践,提升心理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诉求进行了探讨,并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所在,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指向,需要以时代文化为引领,筑牢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风帆与旗帜;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明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要义与命脉;以校园文化为先导,统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基础与全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基于新时代实践、高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旗帜,夯实文化育人的土壤,推进文化育人长效机制的深入贯彻落实,构建"三位一体"精准育人长效举措,打造全文化发展域,构筑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要素统筹范式,是培育一批又一批技能卓越、文化厚实、情怀深沉、信念坚定的新时代高职人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文化育人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以文化求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高职院校文化要植根于自身办学的类型文化,在职业性、行业性、区域性上下功夫,才有可能更好地彰显其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强化文化育人理念、培育师德师风、营造环境氛围、构建育人载体、弘扬职业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基本建构路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只有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文化引领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持久驱动。  相似文献   

8.
育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要载体的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文化育人,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在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构成要素、文化育人必要性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多主体作用,实现全员文化育人;打通文化育人环节,实现全过程文化育人;拓宽文化育人平台,实现全方位文化育人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9.
舒畅 《成才之路》2023,(18):1-4
“十四五”时期,广大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文化育人建设,对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的环境形势、“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的主要方法与具体举措、“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四方面,对“十四五”时期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许多小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大幅度改善之后,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倒逼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这与在经历了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育人、产业育人快速发展之后的高职院校又重新回归文化育人的方式类同。由于高职院校与小镇在文化建设的特色与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因此,开展校镇文化共建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意义。校镇文化共建中,既要创建文化平台,开展多种文化交流,又要使校镇文化充分渗透、互相补充;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挖掘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镇特色文化,完善小镇的文化内涵;丰富小镇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提升小镇文化品质;创新特色文化产品,推动小镇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文化的雅与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有雅俗之别,而礼则是传统雅文化的核心,是俗文化的升华。礼是不断演变和外向辐射的;礼与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礼不断外向辐射影响俗的变迁,俗则部分地不断上升为礼。雅与俗如果隔绝,就是民族文化衰败的前兆。在现代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为雅文化与俗文化按照其自身固有的互动规律进行沟通创造条件,并积极促进之,从而达成民族文化的"自觉",来回应全球文化一体化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极其重大而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陆育红  齐鸣 《海外英语》2011,(10):279-280
Culture study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acdamic fields, no matter what you are involved in is literature study, social study or the image study. People more and more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cultural phenomena. While to what is culture in nature, pepole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Compar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society, the nature of culture is illustrated in the paper, and it is furthered to analyze how to define the scope and object of the cultural study.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要有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诚然,化的发展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然而决不能忽视化研究对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化研究的真正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但这种化批判精神必须是建设性的“批判”,必然是实践批判和理论的批判的辩证统一。富有批判性的化研究能把新问题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当作不可替代的任务,使化研究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构成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美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提出的。而在大陆,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1986年5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从那时开始,校园文化研究及理论的发展至少已经历了发起、逐步发展和理论形成三个阶段。其间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和内涵构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与深化的过程。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人们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先后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埃及 ,不仅创造和辐射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且吸收与融汇了其他文化。埃及在它几千年的历史中 ,起着融合与创新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作用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文化在内在构成、相互关系、发展机制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环境中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态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去研究城市文化,解读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以及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文化中文化元素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且在认知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以实现现代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可谓歧见纷呈,但当下的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新的扩张。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也正在冲破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壁垒。面对全球化,我国应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国家需要安全,民族需要发展,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文化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文化的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立场,具体探讨了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同政治应有的关系,从而对我国文化今后的发展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20.
蜀文化是四川西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老蜀族创造的文化。蜀文化包括三星堆文化期、十二桥文化期和战国文化期,也有学者认为其上限相当夏末商初。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该地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两种文化之间隔有高山大川,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尚没有夏和之后的商势力到达四川盆地的迹象,但以几种极具个性的器物来讨论,二者之间是有交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