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随礼习俗是普遍现象,人生各种重大仪礼中都有其身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经历了重大转型。本文试图从西美尔"货币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人作为主体在凑份子习俗中互动性减弱、社会关系分裂、价值观念的扭曲三方面的人际关系变化,以此来更加合理地认识、对待随礼习俗,发挥它的正面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域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中,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成果与问题是我们今天开展中译外工作必须面对的。但如何评判西方的职业汉学家及其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当然,作为学术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笔者希望面对这些争论和不同看法,与诸君交换意见。一、从汉学书目看西方专业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翻译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I.B.Tauris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复杂、令西方无比神往的国度,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作为记者的坦诚与直率表示,中国一面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的国家身份,一面又打造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承认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全球公民具有广泛约束力,一面又以自身国情特殊为由实行中国式的"例外主义"。因此,中国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报道中国,也已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媒体博取世人眼球的杀手锏。作者  相似文献   

5.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认为,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构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领域中,"食"最能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情况尤为如此。在衣着、居住条件和出行工具方面,中西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中国人也穿牛仔裤、T恤衫,也住公寓或别墅,出门有小汽车、高速铁路和飞机。但只有在"吃"这个领域,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或许稍微有些现代化的变革,但毕竟与西方烹饪相比,仍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白乐桑认为,饮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联系紧密,西方人可以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探寻中国美食,也可因中国菜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贴上封面后,西方媒体便打响了又一轮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无独有偶,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论"的出现都体现了西方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持续性舆论炒作。虽然风波暂息,但通过"锐实力论"风波为基点,结合社会传播学视角追溯西方媒介对华舆论的传播手段和热度根源,可以剖析西方媒介所设议题里话语的真实意图,为我国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大学新闻学教授,对西方驻华记者的报道早有批评。虽然他对中国的认识存在不少谬误之处,但在这篇文章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西方驻华记者为何总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偏见。虽然我们认为他的分析缺乏深度,未能涉及一些根本问题,但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几十年来,面对中国的持续发展,一些西方人始终无法坦然以对,有关中国的批评、嘲讽甚至污蔑层出不穷。更可悲的是,即便在中国国内,一些国人同胞亦将来自西方的任何评价奉若圭臬。在他们眼中,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时,只有得到CNN、BBC的关注或报道,才算得上是真正"国际化";而欧美之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似乎并不属于"国际社会"的范畴。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中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节日,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是人类发展在漫长岁月中精神与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传,是反映区域或民族伦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情趣、娱乐爱好的缩影,是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和有代表性的节日,应当对其海外传播的情况给予重视。与春节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伴随着西方资本在全世界范围扩张,在中国的影响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得益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因此,研究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可以基于春节海外  相似文献   

11.
刘军 《对外大传播》2013,(4):35-36,1
由中国《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用法文撰写的《和你一样的中国人》一书自2012年秋在巴黎出版后一再加印,在法语世界"好评如潮"。作者以细腻、耐心、周到的手法,为读者普及了中国"常识",解答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各种疑问、猜测,舒缓了一些西方人的对华愤懑乃至仇视情绪。该书的突出特点在于:一是取材于中国的现实生活,通过真实的人和事讲述事实,有时还借用外国人的评论加以评述以增加"可信度"。二是直接用法文写作,大量使用法语国家的各类谚语、俗语、日常惯用语,乃至"双关语",让读者心领神会、耐心阅读。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作为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走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西方国家由于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当前,西方涉华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等方面。在上述问题中,西方舆论展现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但总体来看"负面中国"的声音依然  相似文献   

13.
正国际话语权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即权力。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人们在认知和解读国际问题与现象时,往往运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说进行解读,国际关系研究也为西方媒体传播提供了理论和议题双重引导。剖析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构建的中国形象,对我们从理论层面研究西方话语关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近五年来涉  相似文献   

14.
"盐酱口""朱雀口""乌鸦嘴"三个俗语词的含义和理据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总体来看,它们都可表示说话应验,区别在于"盐酱口"是中性词,"朱雀口"是褒义词,"乌鸦嘴"是贬义词。朱雀是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受人崇拜,所以出自"朱雀口"的话不但可靠,而且权威。乌鸦常在墓地抢食祭品,因跟死亡相关而被视为凶鸟,所以出自"乌鸦嘴"的话无论可靠与否都不是好话。"盐酱口"的理据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可靠。本文认为"盐酱口"一词的产生机制是:验证义的"譣"原有虚检切的读音,该音在一些方言中一直传承者,明代的时候与"咸"同音,为了生动化,便用具象的"盐酱"加以替换,于是就有了"盐酱口"一词。  相似文献   

15.
正该书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机遇、风险与收益。其主要观点包括:一、中国企业的运营环境与西方有六点不同。一是中国企业比西方同行要年轻许多;二是中国企业中的政府干预更加明显;三是中国的国有企业给西方市场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四是中国的商业领袖采取了十分不同的方式以获取权力;五是中国企业扩张到新商业领域的动机千差万别;六是中国对海外投资的监管十分复杂。总之,中西企业的运营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政府对企业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孔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的理论,确认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理念,即是民主的基础。《左传》中的"民之主也",立论在于只有能为民做主,为民请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可以成为民之主,实际与现代"民主"概念的实质一样。中国古代的民主政治文化,根植于"民为贵"的认识,民主虽然是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而中国人远在唐尧虞舜时期,就已经有民主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此后,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二战贡献"这一议题显示关注,如《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寻求书写历史的更大权力,中国揭露二战纪念阅兵活动安排》(Seeking Bigger Hand in Writing History,China Unveils WWⅡ Parade Plans)的主要解读框架即在于此。但是若回溯过去20年来的西  相似文献   

20.
下跪的历史     
休眠的"国粹"就要复苏了。一名交警面对壅塞的路口"扑通"一声跪下,一位记者对采访对象"扑通"一声跪下,还有一个年轻人摸了一下狗,狗主人说把狗吓着了,逼着年轻人当街下跪。这后一项跪是活该的,摸狗排在偷鸡之后,为人所不齿,况且那小子只知道前人在洋鬼子面前尚能混个与狗齐肩,不知比洋鬼子还可怕的是同胞中的新贵。而前两项下跪是工作跪,是公务人员对"国粹"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