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晚唐诗歌和小说互相配合,咏叹同一故事,在传播形式上反映出小说影响的扩大.传奇小说还深入地影响了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段与审美趣味:诗歌创作大量使用小说故事作为典故,或者咏叹传奇小说擅长的故事题材;叙事性大为增强;自觉追求俳谐趣味、通俗风格,上述因素构成了中唐诗歌新变的重要内容或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在英国、美国及西方许多国家深受读者欢迎。英诗与汉语诗歌一样,也有其严格的韵律与节奏。诗人为表现自己的思想,就必须选择适当的诗歌表现形式。当诗歌的形式和思想达到一致时,才能使诗歌艺术得以充分体现。本文就弗罗斯特的几首诗歌,对他的诗歌艺术从形式和内容上作以简单地分析、探讨,使读者能对英美诗歌的艺术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作为一种道教艺术形式,源于唐朝的道教经韵,是道教戏曲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在道教世俗化发展中,道情艺术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戏曲的形式,传播道教教义,宣传出世思想。宋代以降,道情艺术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情艺术从神圣的道教神坛走向世俗的民间舞台,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宗教色彩,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民俗文化。从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发展过程来看,其与道教的世俗化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当下,诗歌正在告别文本的概念,而成为一项活动;而大众也摆脱了单一的读者身份,成为诗歌活动的参与者。诗歌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大众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线上”传播,大众参与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评诗、写诗和读诗活动;其二是“线下”传播,经过艺术变形的诗歌,成为了诵诗、唱诗和戏剧化的表演活动,迎合了大众新的审美习惯。在这次大众化的过程中,诗歌可能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于二十世纪初传入美国,兴起了美国诗人和学者对李白诗歌翻译传播和研究的热潮,庞德及其《神州集》可为代表。李白及其诗歌中生离死别的战争元素影响并启示了庞德,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对庞德《神州集》的成功也做出了贡献。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褒贬不一;如韦利就对李白生平及其诗作持批评态度,而另一些人则对李白诗中的道家思想抱有好感。两者都进一步推动了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主要是指1949年后以民刊为主体的“非法出版物”的写作与传播活动。建国后,国家通过控制诗歌写作者的生存与发展、诗歌传播方式、诗歌主题取向与艺术模式建立了国家全权代理机制;但是,诗歌在非国家空间却一直潜滋暗长,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壮大期、高潮期等阶段,形成了当下国家与社会共生互补态势。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得益于其对诗歌创作的不断追求。杜甫作为"百代之中"的集大成者,在对仗形式这方面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杜甫诗歌特殊对仗形式进行研究,从形式上探求诗圣杜甫诗歌语言表达的张力,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锤炼字句的特点,加深对杜诗对仗精妙之处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管中窥豹的形式来探究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作家与作品形式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美国诗人索妮亚?桑切斯诗歌的政治意图及其形式策略。一方面,桑切斯在其诗歌创作过程中不加掩饰地讨论了历史与政治;另一方面,她没有单纯模仿传统主流诗歌的创作手法,而是根据其表达意图,充分调动文字本身的种种意义资源,对诗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加强了形式化表现手法,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高中诗歌教学往往更重视“神”,而忽略“形”。从现代诗歌单元的“言语形式”入手,设计单元活动,将“分行艺术”和“标点运用”两个“言语形式”方面的典型内容重点处理,以探索其在现代诗歌艺术与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探究通过鉴赏诗歌外在的独特形式而深入领略诗歌内在意蕴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不足以代表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明王世贞提出的“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是对李白诗歌艺术个性的最准确最中肯的概括。笔者现围绕王说,从对“气”的阐释,李白诗歌的抒情方式,诗人自我形象和自然形象的塑造,诗歌形式等几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作了较全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唐朝成就了一个承前启后、破旧立新、百花齐放的文艺大变革,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可企及的成就。唐代的绘画技法,是以六朝以来的传统技法为基础,吴道子集先人之大成而成线描的百代宗师,而王维开破墨山水之先河成中国山水写意之鼻祖。《辋川图》表现其所居庄园的优美景色,用破墨的方法为自己绘勒出一个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的生存家园,此种倾向可视为逃遁物质的现实而寻求灌注作家自我意识于作品中的方法,它改变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与书法是唐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二者在韵律与节奏、意境与神采、哲思与艺道等审美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的发展是由唐代开放的思想文化环境与自由豪迈的人文精神共同影响的。其共性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诗歌对当代书法审美与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朝是我国审美文化相对完整的朝代,创造出无数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在这一时期,诗歌、辞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文化现象都以成熟而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诗境是诗歌的魂灵。从物境、情境、意境对唐诗诗境进行解读,以期回唤诗歌之美,感悟诗歌之精髓。  相似文献   

14.
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诗人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通晓音乐、绘画,才华横溢,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迷人的光彩饮誉文坛。她生性娴静、孤僻,极少与邻居人交谈,喜爱在荒原上漫游,一生虽然短暂、凄苦,却一心向往自由,在想象的诗歌王国中舒展着心灵的彩翼。自由是艾米丽.勃朗特诗歌的主题,也是开启其玄远诗歌境界之门的钥匙。其自由观念的基点在于基督教人性观,即主张从各种捆绑和束缚的毁灭性势力中求释放。其源源不绝的灵感,源于对故乡野性、粗犷的荒原的眷恋,同时,诗人通过对色彩、线条及主体凸显等绘画技法的巧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给人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营造出画意浓郁、自由无羁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存在重党员发展数量而轻质量、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重学生党员教育而轻党建工作者教育、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要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质量,需要通过完善党校三级培训制度、完善党员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培养考核制度、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加强教育培养队伍建设、加强网上党建教育工作等有效措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相似文献   

16.
海南古代摩崖诗歌题刻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蕴藏着深厚的文学内涵。诗歌题刻体式上以格律诗为主,以步韵为特色,意境上因景起情,追求情景交融;语义上采用比喻、典故等多种修辞手法。反映出题刻者的创作心理、表达方式和艺术格调。  相似文献   

17.
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渗透的。除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可以说"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诗",以及"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乐中有建筑,建筑中有乐"等。各种艺术的互动和配合,主要发生在想象艺术与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之间,以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书法地位独特,与其它各种艺术都可能相通互动。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大师,其书法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传世的张大千画作中绝大部分都有十分精彩的题款,这种绘画题款书法也代表了张大千的书法艺术特征,融碑人帖,刚健奇崛、飘逸峻峭、开张恣肆,他的画款书法是围绕其绘画形式风格、创作心境、审美需求而题写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魅力.大千的画款书法既独具一格,同时也是成就他的绘画艺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典民歌《康定情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唱、演绎与改编,甚至再次创作,已经形成为了一个文化母题,在这个文化母题的启发或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文化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既有大量的音乐作品、歌舞戏剧作品,也有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美术书法作品,还有商业文化标识、旅游文化产品等。  相似文献   

20.
题款书法的意境,必须与画面的意境相协调;题款书法的线条的节奏、质感必须与画面中的线条的节奏、质感相呼应、和谐,本文认为这与书画用笔同法、书法入画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书法入画理论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