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练习一:不等距射门(见图1) 将球放在规定得分数的小圆中,距球门越远,射中球门者得分越高,最高分为5分,可分小组计算团体总分,或计算个人总得分数(不设守门员,射门点距球门最近处为7米)。练习二:不同方位射门(见图2) 在距球门约7米的半圆外侧、分设9个射门点、角度越小,得分越高,每个学生轮流在每个射点上射一次,然后计算得分总数(不设守门员)。练习三:一对一攻防射门(见图3) 用轮流罚点球的形式射门(设守门员),比谁射进的球多(射中一球得一分);比当守门员扑救的球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练习练习1:将球放在球门右角离球门线0.5米左右的地方,守门员站在球门中央。先向右过渡一步,再向左侧跃出,用双手将该球拿住,然后放回原地并迅速站起。随后再跃起接由教练在离球门10米掷出的高球。此练习重复10次,然后稍作休息,将球从右角移向球门左角继续练习。练习2:基本形式与练习1相同。不同处是守门员扑向一角后,应立即站起,随即向相反一侧跃出,接教练员掷出的1—2米高的球。  相似文献   

3.
谢祥 《体育教学》2013,33(5):67
一、利用排球网进行射门练习1.越过排球网上射门射门队员位于排球场一侧的底线,并向后退3~5米;守门队员位于排球场另一侧的底线,并摆放好标志物作为球门。射门球员将排球网当作"人墙",进行任意球的练习。射门路线:球从排球网上有弧线的越过。2.穿过排球网下射门射门队员位于排球场一侧的底线,并向后退2~3米;守门队员位于排球场另一侧的底线,并摆放好标志物作为球门。射门球员将排球网当作"障碍物",进行定点抽射练习。射门路线:球从排球网上直线穿过。  相似文献   

4.
我在吸收和采纳国外有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制了少儿足球射门技术训练方法,供基层少儿足球教练员参考使用。一、双向射门练习法1练习方法说明:双向射门练习是把球门置于场地和练习队员中间,球门可以用无网的移动球门或两支标志杆,一侧...  相似文献   

5.
<正>一、足球射门教学器材的开发教学现状:标准的足球场地面积大、球门少,两个球门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方法就显得单一。器材开发:利用废弃的布料做成"球门",用挂钩固定在铁丝网上(见图1)。实效1:增加球门个数。在足球教学中,球门个数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布"球门"的制  相似文献   

6.
快速射门练习(见图65) 射手连续射11个球,要求守门员接挡每次射门都必须正确站位。例如位置1接挡1球,位置5接挡5球,以此类推。射手要变换射门方式和球的速度,并把球打到球门的各个部位,还可以打几个球后做一次运球晃射。注意事项: 1.射门时守门员一定要用正确的防守姿势防守,每次射门后保持防守姿势不  相似文献   

7.
<正>在足球比赛中,比赛双方对时间与空间的争夺异常激烈,头顶球射门技术的运用不仅能让运动员占据空间,又能争取时间。但由于训练不足,基层比赛中运动员运用得也不够多,经常出现头顶球射门的意识差、对高空球的处理不合理的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现提出以下练习方法,和同行进行交流。一、"手足球"比赛(一)练习方法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组5人,且每组各安排一名队员为守门员,在一块篮球场或者一块40米×30米的平整场地内设置两个球门,然后让其中的两组学生进行足球比赛。  相似文献   

8.
<正> (六十一)转体180°脚背外侧蹭球转身射门器材要求,球门两个(高、宽约2米),相距30米:小足球10个。练习要求: 1.①号队员站在第一球门前传地滚球,球速平稳稍快。②号队员侧跨步迎球向右转体用右脚背外侧蹭球(利用球速用脚背外侧蹭球内侧使球外侧旋转),身体随之转体180°用左脚将球射进第二球门。 2.③号队员在②号队员身后防守,然后与③号队员交换攻防。轮换进行。 3.①号队员传球10个后与②号队员交换。依次轮换。 4.传球、射门应强化脚法,形成正确的技术动  相似文献   

9.
踢球入门     
第九章:进攻原则 为射门而进攻,是足球比赛的基本观念。球员在场上的每一个动作和每次配合,其最终目标是比对手能射入更多的球。 进攻也是防守的一种形式。维持控球和争取入球的关键,是拓展空间,凭全队的积极跑位,创造出纵深和开阔的进攻面。 要进行这样的练习,最好是利用甲乙两队五对五练习。每队有一名队员留在四名进攻队员的后面,把守球门。 游戏一 甲队利用快速组织,发动攻势,一名队员快速插入对手腹地,以便产生深度;另外两名队员则移到两侧,形成广度。队员间应该经常交换位置,保持一定的纵深和开阔的进攻面(见图1)。  相似文献   

10.
一、利用呼拉圈巧做各种投球练习此练习要求:二人配合利用一球一圈完成各种练习,投球者和扶圈者自定次数互换。1.地滚球投二人相距6m,一人将呼拉圈立在地上扶住,身体侧对投球者,另一人用单手拨球滚动通过呼拉圈。(图l)2.坐投一人将呼拉圈平端置1.00m的高度,另一人坐在地上将球投进呼拉圈。距离由近到远,自定。3.蹲投一人将呼拉圈平举置1.00m~1.50m的高度,另一人成全蹲姿势将球投进呼拉圈。(图3)4.站立投一人站在凳子上将圈举置2.50m~2.80m的高度,另一个成站立姿势将球投进呼拉圈。矮个学生练…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双手胸前、落地反弹球移动传接球练习1.练习目的提高学生在快速移动中传接胸前球和落地反弹球的技术。2.练习方法两名学生持一球站在边长为15米×5米的矩形的A、B两点上。在练习开始后,用胸前传  相似文献   

12.
65.向球门线掷球目的:训练掷界外球。人数:10人(两个队,每队5人)。场地:40×20米,有两个小场地的球门。时间:30分钟。方法:每个队都力图运用巧妙的配合向对方半场进攻,以便射中球门。传球和射门都按照掷界外球的规则进行。游戏规则:只许两手在头上掷球,两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两人一球的移动传、接球练习训练目的:培养学生移动中的运球、传、接球能力,及传、接球的准确性。训练器材:足球一个,标志盘两个。练习方法:两名学生相距6~12米,面对面站立,一人拿球。练习开始后,拿球学生把球经两个标志盘中间斜向传给对面学生,对面学生接球后把球运到标志盘另一侧,经两标志盘中间斜向传回,依次进行,见图1。练习建议:传、接球和运球应随练习的熟练性逐渐加快速度,保证传、接球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33.“敞开的球门”目的:训练正脚背踢球。人数:9人(两个队,每队4人,另有一个中立的守门员)。场地:大小随意。在场地中间安置一付没有球网的标准球门。时间:30分钟。方法:一个队进攻,并力争射中,而在失掉球时则防守自己的球门。游戏规则:可以从球门前后两面射门。若球穿过球门或飞越横粱,游戏继续进行。守门员抓到球重新抛入场地。球出界,掷界外球继续开始游戏。变化方案:规定踢球脚和踢球方式;游戏的人数增至6对6。提示:可设两个守门员,平均分担工  相似文献   

15.
一、人追球1.平面追方法:学生两人一组,在起跑线后,一名学生踢球,另一名学生追球。练习时,踢球学生迅速把脚下的球向前踢出,追球学生快速起动,去追踢出的球,看学生和球谁先冲过终点。要求:在踢球时,踢球学生用足弓推球的方法,使球的路线与学生平行,以免球改变方向或碰到学生身上,出现安全事故。建议:初期,跑道距离缩短、踢球力度减小,让学生能追到球,随着能力的提高,把球速和跑道加快、加长。  相似文献   

16.
<正>一、自垫球+六边形练习目的:明确双手下手垫球的练习手型、击球点;发展灵敏素质和下肢力量。练习方法:每名学生1个球,站在边长为1.5m的六边形内,进行连续的自垫球练习,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将球接住,从六边形内,用双脚跳的方式跳到外区,先沿顺时针方向跳跃,再沿逆时针方向跳跃返回,并进行计时,比一比哪名学生先快速完成跳跃(图1([1]))。  相似文献   

17.
一、低单杠1.以低单杠代替小足球门,让学生距球门一定远度,分队依次做射门比赛的游戏,也可让学生隔杠面对,相距10m左右进行互相传球接射球进门的练习。2.利用低单杠杠身做限制,让学生分别站于单杠两侧,面对做篮球胸前平传球、头上传球、击地传球练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胡冰 《校园足球》2023,(10):60-61
<正>在足球比赛中,射门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精准有力的射门可以帮助球队得分。基于此,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多种射门练习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射门技术,从而提升实战能力。一、定点射门练习练习目的:掌握射门基本技术,提升射门的准确性。练习方法:在30m×20m的场地上,设置3块小场地,分别为1号场地、2号场地和3号场地,在不同小场地上分别用标志杆设置1个宽2m的小球门,  相似文献   

19.
<正>一、转身移动传接球练习方法:四人一组,两个排球,四人站成一条直线,最外侧两人相距10米,中间两人相距1米。外侧两人面向里,作为抛球人,内侧两人面向外作为接球人。练习时,抛球的两名学生把球抛向身体前2米左右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正>界外球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中经常发生,队员通常在4秒内将球发出即可。很多教练员没有意识到前场界外球是可以通过周密的部署,从而形成有效进攻,帮助球队进球得分。下面介绍几种前场界外球的进攻战术,以便在比赛中得以应用。图解:传球路线,跑动路线。全文1、2、3、4为防守队员。练习1:A传球给B,B斜传至球门后点区域,D摆脱防守前插接球射门,C进行保护(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