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武术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与哲学的综合体,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艺术与哲学的生命精神.文章认为中国武术的生命精神体现为:(1)中国武术的生命宗法精神.中国是一个宗法思想浓厚的国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反映出的是重视血缘关系及团体的宗法精神.(2)中国武术的生命律动精神.套路是中国武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精气神是中国武术生命性的具体体现;在武术套路的结构、布局、演练过程,以及技法动作上的虚实、动静之变化中,都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律动精神.(3)中国武术的生命和谐精神.在"农耕文明"和儒道释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已上升为超越敌对性、重视对生命价值精神的实现;中国武术的生命价值取向是和谐,"内外兼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性.中国武术通过"内外兼修"来达到人的身心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即武术中所谓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这种艺术与哲学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郑楚兴 《收藏界》2012,(9):142-143
四、以形写神西汉《淮南子》提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观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谓画西施的脸,美而不可爱,看孟贲眼晴大而不可怕,就是表现不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以形写神,首先是由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古代对于"形与神"的不同观照方式与角度,当时的顾恺之、宗炳、王微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们都是主张"神"是至高的原则,但又体现出不同的论述主旨。顾恺之画论强调绘画以形写神,形在先,神在后,提倡重形;而宗炳的画论则体现出轻形的思想,他认为"以形写形"这种绘画活动本身应  相似文献   

3.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5.
王勋 《中华武术》2015,(3):42-43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艺术的重要特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形散而神聚"就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课堂中的"形散"是指教师引导的方式不拘一格,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就是指学生开展训练的方式、活动很"散";"神聚"是指无论课堂教学的"形"多散,都不会脱离一个主题、一个中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开展训练的方式和活动多"散",但都不偏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和  相似文献   

6.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7.
推动健身气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基于生命哲学视域的分析发现,健身气功力主"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的文化思想。这一充满生命哲学智慧的身体养生之术关涉"形、气、神、志"4大要素,其中"形"为生命载体,"气"为生命动因,"神""志"为生命主体精神。具体来看,从"佚形而备"之"形","一气运化"之"气",再到"守神游和"之"神","志得道行"之"志",无不深度彰显出了四者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和谐运变的自然规律。这既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大身体观,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的思想方式与运行逻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使健身气功的探究更能忠实于自身特有的性质,也与当代人类美学的"生命转向"这一新的趋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刚柔"在中国武术中为"触觉"经验,是身体的"具身化"体现。基于触觉现象学的视角,对武术"刚柔"的内在之意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认为,"刚柔"具有"感应以相与"的触觉特征,它体现的是一种"双重感觉"的无限延展。这种身体的触觉之觉主要体现在直觉之觉、行动之觉、在场之觉与灵化之觉等4个维度上,它们共同建构了"刚柔"的原初思想语境。以"触觉"为其思想主旨,所建构的"树立触觉为第一元觉的身体认知路径"以及建立"立拳之道,曰刚与柔"的拳学理念等理论观点,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为丰富并深化中国武术的思想深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中"道"与"术"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由作为现象表达场所的身体而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的现象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超越"特征在中国武术中的身体表达。它具体表现为:由"如何作"的身体之"术"可以进阶规律之"道";由"形而下"的身体之"术"可以默识形上之"道";由"工夫论"的身体之"术"可以通达本体之"道";由"有为之技"的身体之"术"可以升华自然无为之"道"等4个维度,体现出了中国武术"由术显道""以术进道"的生成论关系以及"道体术用""以道统术"的本体论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使得中国武术的"道术"关系彻底地走出了神秘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最终以一种持之有故的形式而得以真正澄明与豁显。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拳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武术技术多元集合体。"拳种意识"的缺失成为当代中国武术技术传承的弊病。为了确保当代中国武术技术传承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当树立"拳种意识"。这不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诉求,也是彰显中国武术技术多样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不同身体文化的区别虽然是由于彼此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但是这些区别的最终呈现者却是身体技术。而劲力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身体技术动作的标识,不同的劲法是武术各个拳种风格的区别所在。文章在参阅大量文献后指出,形意拳的劲力步骤分为:一明、二暗、三化,即炼精化气层面的明劲、炼气化神层面的暗劲、炼神还虚层面的化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哲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文化哲理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武术蕴涵着刚健自强、贵和尚中、重礼崇德、爱国主义等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武术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国武术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的时代缘由、当代价值、基本原则与基本形式,认为中国武术的"标准化"不能全盘标准化,否则将以牺牲武术多样性为代价;标准的科学、合理制定是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的关键;标准化的实施"标准"是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顾青 《精武》2009,(5):73-73
虽然这一次中国武术申奥没能成功,但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却“升空”成功,并被摆上了神坛。这全拜中国的一批嘴把式“大师”所赐。中国的武术已经不需要苦练了,动动嘴就行了。吹一吹。太极拳就像“神七”般升空了。当然“神七”升空靠的是科学实力。而太极拳“升空”成功靠的却是嘴把式“大师”的嘴皮子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在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中,由于自身技击特点的实效性,使得其与军事战争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而战争中的兵学思想的发生与发展又对中国武术产生着一定的作用,这使得中国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具备古代兵学思想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诡异多变"、"奇正相生"、"重意轻形"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技击思想。  相似文献   

17.
表征中国武术的官方术语Wushu在西方面临不被认可或不为所知的话语困境。运用话语表征理论,基于为期一年的欧洲田野调查与针对国际武联官员及海外武术从业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西方受众对于中国武术"文化与技击相融"的认知期待下,"想象、传统、实用"的Kung Fu相比"竞技、操舞、官方"的Wushu更能代表中国武术。究其原因,Kung Fu与西方文化前理解"Chinese martial arts"的意义契合而实现惯习迁移,确立了在西方文化中的话语权威性;而海外传播实践中对Wushu符号内涵的定位不明,造成Wushu与中国武术本意的脱离以及官方话语建构中的自相矛盾。据此提出:找准符号定位,明确Wushu代表着中国武术;坚定话语主导,搭建Wushu术语的符号体系;团结多元主体,拓展Wushu术语的传播场域;增强媒介运作,增加Wushu术语的曝光频率。  相似文献   

18.
武术的内外兼修和它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武术很注重内外兼修。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的观念“天人合一”是其哲学基础。其表现为(1)演练既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2)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3)武术的内外相合,其本质是协调,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理论;(4)中国古代贤哲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到武术中是把武德和知识修养与经世安民相结合。武术融健身、防身和中国传统哲学为一体,外国爱好者在练武术时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有益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车星辰 《武当》2007,(12):34-34
今之习拳者,有的偏重于形,有的侧重于意(神),甚至还有只求神意而不重形骸者。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想,一个习拳者连最基本的外形间架都做不到,何谈千奇百怪的"神意"与"假借",岂非耗神损气之"空想"?因此,愚以为,习艺者必先求形,在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的多结构层次内涵特点,是制定中国武术当代发展战略所应当考虑的前提条件。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自身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从品牌构建的角度而言,科学的中国武术发展同时也就是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合理化成熟过程,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现实传播应该是一个建立在"传受"双方价值需要都得到相应满足基础之上的"合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